肖擎:中国反贫困战略步入新阶段

2011年11月30日08:5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反贫困 贫困标准 贫困原因 新特性 新阶段 新特征 扶贫开发 农村贫困人口 减贫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1年度全国扶贫工作会议昨在京召开,扶贫线标准的调整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一直以来,中国反贫困举措备受争论的一点是,贫困线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的标准相比显得过低。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以与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相适应,这是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绩的显示,更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扶贫”和“救助”是两个概念,扶贫线提高,不等于救助起点提升。此前,中国的扶贫标准与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混用,2008年,这两个标准合一,统称为扶贫标准。也就是说,扶贫比救助的外延更大,范围更广。

现在的首要问题不是标准高了还是低了,而是在2300元这个平台上,中国贫困问题将呈现什么新特征?针对性更强的扶贫措施又是什么?在中国持久的反贫困事业中,2300元标准的扶贫处在哪一个阶段?

此次扶贫标准上调,最直接的影响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随之浮动,贫困人口区域将重新梳理。

据测算,此番调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将由去年的2688万人扩大到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这样一来,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名义下的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最为接近。

中国的贫困问题已经出现新变化、新特性。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绝对贫困问题突出,现在则是相对贫困问题更显著,贫困原因也从地理位置僻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为主转变为脆弱性强、风险性大等个体性因素,贫困的表现从缺穿少吃的生计问题转变为高度脆弱的生活发展问题,贫困人口的结构化和多元化特点日趋明显。

拿农村贫困问题来说,一方面,土地投入边际效率开始递减,传统农业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作用在下降,扶贫思路和举措面临调整,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给农村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扶贫对象、重点和政策应有所改变。

中国的扶贫开发已从以解决温饱为主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也就是说,更加重视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而非只是追求数字上的减贫成绩。

根据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到2020年,中国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各地还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灵活设定高于国家扶贫标准的本地扶贫标准。这意味着,国家扶贫战略视野更大、手段更多、影响更深、覆盖更广。

中国曾以扶贫的巨大成就,贡献于人类反贫困的伟大事业。未来,更深入、更具挑战性、更体现持久性的反贫困任务摆在我们面前,以阶段性论,标准的每一次提升,都会面临艰难,但因应时势,主动变革,前景可期。作者:肖擎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