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际儿童之星”之一,澳大利亚环保儿童乔丹 新华社记者 江亚平摄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田帆、陈贽、李菲)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儿童日”,新华社与国内外机构和媒体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推选出了10名“国际儿童之星”,于15日正式向全球发布。
在这10名“国际儿童之星”中,有8名来自国外。他们是巴西的桑巴女孩玛丽亚·路易莎、澳大利亚的环保儿童乔丹·哈特曼、渴望上学的黎巴嫩女孩萨哈尔·卡尔莫、追求和平的阿富汗少女艾莎、在海啸中劫后余生的印度尼西亚男孩陈健安和斯里兰卡少女希莎尼。此外,正勇敢走出别斯兰人质事件阴影的俄罗斯男孩鲁斯兰和父母遭叛军杀害、带着弟弟妹妹面对生活的乌干达14岁男孩丹尼斯·奥帕卡,也因各自感人的经历入选“国际儿童之星”。
入选“国际儿童之星”的中国孩子有两位。他们分别是来自湖北省宜昌市、热爱生活的11岁聋哑儿童刘丹阳和来自云南省丽江市、14岁的纳西文化小宣传员和思奇。
据“国际儿童之星”推选活动负责人介绍,来自国外的入选儿童是由新华社海外分社与驻在国政府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或当地媒体合作,根据孩子不同的经历和当地机构、组织的建议,推选出来的。
国内的两名入选儿童则是由新华社与有关机构合作,经过对中国国内近年来优秀儿童的筛选,推举产生。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在推选的标准制定和实际工作进程中,我们注意体现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关切和主张,同时反映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儿童自身的特点及诉求,并突出了加强儿童权益保护和为儿童创造更美好明天的主旨。
入选者中既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儿童,也有来自发达国家的儿童;既有来自战乱地区的儿童,也有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儿童;既有健康儿童,也有残疾儿童。他们的经历讲述了战乱的痛苦、发出了对爱心的呼唤、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体现了对环保的关切、展示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国际儿童之星”的推选活动是由新华社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数百家国内外各类媒体参与的“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活动的一部分。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今年的这一天,还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20周年纪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