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证监会:严打老鼠仓 191家企业申请创业板上市 招商证券17日上市 -美总统奥巴马雨中抵沪 开始首次中国行 -网络舆情纳粤反腐视野 网上举报增近5成 干部企业检查报批备案 -中国企业谋划海外“专利地图”的近忧远虑 外需创近六年来新低 -今年A股再融资2245亿 远超IPO融资总额近倍 股市年货行情扑来 -15例接种甲流疫苗较严重异常反应病例 京重点转至危重病例救治 -中国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 各地入冬进程加快 -温州绕城高速仰义枢纽高架桥发生倾塌 致1死7伤 生命探测仪搜救 -胡锦涛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 提出两点主张 -工商总局出台政策 私企也能进入国企投资领域 部分收费可免3年
首页>>银行
今年后两月新增信贷均有望维持3000亿至5500亿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11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央行上周公布的10月份信贷新增数据为2530亿元,创下今年以来单月信贷新增数据的最低水平,并远远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对此,专家称10月份信贷数据下滑属于正常现象,今年11月、12月的信贷新增规模月均或仍维持在3000-5500亿元的水平浮动。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信贷数据整体上呈现出居民中长贷继续增加、企业短贷减少、票据加速减少、中小银行增长放缓的特点。

东行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唐亚韫表示,10月信贷新增数据下降很可能与9月末冲规模有关,规模有所下降实属正常。

唐亚韫解释说,信贷结构企业贷款部分,票据冲回了2039亿元,票据冲回的部分继续被中长期贷款取代,但是我们最关心的短期贷款的规模继8、9月份持续增加之后又出现了负增长;不过我们认为这种短期的负增长可能部分是由于9月末冲规模导致了占用了10月份的规模所致;并不能得出简单的经济复苏出现了波动的结论,实际上从同期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数据可以看出经济持续复苏的态势在逐渐稳固;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票据融资的到期冲回和9月份季末的冲规模有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月新增量份额中四大行占比大幅提高。唐亚韫认为,监管层最近提出的一些指导对城商行的业务扩张冲动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西南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付立春也表示,按照一般城商行的信贷周期,下半年贷款新增增速放缓。而从中期来看,城商行的贷款仍具有相对更大的增长空间。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齐鲁证券分析师程娇翼表示,10月单月信贷数据下降的原因还有季节因素。从历史数据看第四季度一般是信贷投放量最少的时期,而10月份由于长假等原因一般都投放较少。

上述人士普遍认为,一个月的数据并不具有代表性,2009年的最后两个月的信贷新增数据将维持在月均 3000亿-5500亿元的理性水平之间上下浮动。

唐亚韫认为,央行《0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先更加明确的提到要进一步管理通胀预期,在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的持续性和灵活性,很明显是进一步强调了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此外加上最近银监会关于信贷风险的提示。因此我们可以理性预期4季度新增人民币信贷将维持月均3000亿-4000亿元的理性水平,在前10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8.92万亿元的基础上,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约在9.5万亿元左右,不会出现太大的误差。

付立春表示,在居民中长期贷款与企业短期贷款的带动下,我们依然认为11、12月新增信贷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月均3300-5500亿之间。

程娇翼继续维持关于第四季度新增贷款量月均水平在3000亿左右的估计,程娇翼认为全年贷款增量将在9.5万亿——9.6万亿元之间。11月开始贷款同比增速将放缓,全年贷款同比增速约在31%左右。 (傅苏颖)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相关文章:
业界预计9月新增信贷超6000亿 预期分歧大 微减猛增说法不一
上半年新增信贷7.37万亿 6月新增逾1.5万亿 政策"微调"仅是建议
6月新增信贷或超万亿将大幅反弹 前五月金融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
小银行成新主力 6月新增信贷或超万亿 将大幅反弹
上半年新增信贷将超6万亿 超过往年一年投放总量
6月新增信贷或超4、5月水平 货币政策料"真空"
全年新增信贷或达9万亿 美国银行减持建行筹12亿美元 3机构接手
信贷增长恢复常态是好现象 全年新增信贷或达9万亿
图片新闻:
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飞行表演举行 跳伞上演“仙女下凡”[组图]
美总统奥巴马雨中抵沪 开始首次中国行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