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44个要“整形”的汉字中的“琴”和“新”是人名常用字,这让名字中有“琴”和“新”的读者多了一分担心:汉字“整形”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已经使用多年的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资料?
使用者——
用了20年的名字要改了
“用了20年的名字,难道以后就要改了?我的名字再这样写对不对?”20岁的李雪琴还在上大学,她得知44个汉字要“整形”的消息后,首先想到的是:“汉字调整之后,是不是说明我现在写名字的笔画也不对了?我的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资料会受到影响吗?”
在44个整形汉字中,除“琴”外,“新”也常用于名字。济南市民张新华也表达了和李雪琴类似的担心。
两人都认为,有关文字的改动,应该以大众的使用习惯为基础,而不应该唯专家的意见是瞻。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用法,根本就没有必要“折腾”。
银行——
户名要和身份证相同
20日中午,记者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前台咨询。三家银行工作人员的答复一样:银行开户的姓名是与开户人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的。
在农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汉字修改不会影响储户开户。“如果身份证没改,你的名字就不用改。”由于汉字“整形”目前还没有最终确定,银行的汉字输入系统也未更新。
“如果真的要修改,我们的字库会及时更新,市民开户将会使用修改后的汉字,但前提是必须和身份证保持一致。”建设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公安部门——
户籍字库和国家规定一致
既然银行户名需要和身份证资料保持一致,那么身份证的资料是不是也要随之做出调整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济南市天桥区公安分局户籍科,一位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对汉字字形做出调整,这还是第一次。
“按常规来讲,字库要和国家规定保持一致。而作为市民,其电子信息中名字的写法要和身份证保持一致。”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汉字“整形”还在征求意见中,公安部门仍在使用原来的字库,字库将来要不要调整,现在还不好说。
语言专家——
修改要让使用者得心应手
谈及汉字“整形”的影响,山东大学传播学副教授冯炜认为,汉字的修改除了对百姓书写习惯方面有影响外,在电脑机器的翻译、中华文化统一、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字典编纂方面都有影响。
山东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王开扬分析了这些“整形”后的字形发现,一些字形的修改有其合理性,而像“亲”将“竖钩”改为“竖”、“琴”的“横”改为“提”,从书写方式上和连笔角度来看就有些不合理。王开扬觉得“单纯的赞成和反对都不可取”。
“此次汉字的修改应该更科学些,使用起来才会更得心应手。”王开扬认为,“整形”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这样才不会对人们的认知书写和使用习惯造成很大的影响。
评论:“整形”背后藏话语权之争
一个“历时八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如此不受欢迎?
专家信任危机当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在公众的权利意识高涨的语境下,精英化的垄断性阐释(及其结论)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大众“抵抗”,而部分社会行业领域出现的专家为特定利益群体代言的逐利倾向,则让这一信任危机经常处于紧绷状态。汉语言文化属于基础性知识类别,加之其天然的大众属性、民族属性,其引起大范围、激烈的民间情绪反弹,实为必然。
关于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公开博弈其实不乏积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一博弈过程呈现最真实的主流文化诉求,还原最具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生态,而非精英思维、文化垄断下的闭门造车或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技术改良? (岑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