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图:李宇明近照。资料照片
历时8年打磨、收录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日前终于面世,当下正在征求意见。其中,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这引发了争议。
争议:微调是不是瞎折腾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的上左“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这些字变化后,从辨认到书写都还不至于出现障碍,但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变形就有点厉害了。
猫扑上有网友大呼:“小学白念了!”网友“andy”说:“这不是添乱嘛!”
甚至有网友套用当下网络流行语表达不解:“专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腾讯大成网对此展开网络调查,截至昨日下午5时,共有1187名网友参与,选择“胡闹,这不是穷折腾人吗”占87.03%。
回应:微调参考了书法美学
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
李宇明说,比如“籴、汆、褰、衾”的下部末笔“捺”变“点”,可能是参考书法中“避重捺”;转变笔形,是为了使整个字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活化。
谈到争议较大的“琴”字,他介绍,其实在目前的书写体系中,“柴”、“碧”、“地”的“止”、“王”、“土”部分都是“提”。这次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别过来。
李宇明说,在对该字表进行讨论时,大家参考了包括清华大学美术系、北大方正字体设计专家的意见。
他强调,微调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
他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缘起:电脑时代“暴露”不规范
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前电脑时代”,由于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出来的,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了。
思考:书写时代的“没落”
尽管网友们对微调不甚理解,可更多的人承认,调不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不大。对于汉字书写,普通人已舍弃一份讲究。
网友们在猫扑上议论:“反正都是打字,爱变变呗”,“好几年没拿笔写过字了”,“他折腾他的,我就不改!反正也不学语文了,基本没有用武之地了”。(记者李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