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读书,女孩喂猪
走在德峨乡的大街上,能看到墙上计生局刷着醒目的标语,“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
事实上,在当地不少人的心目中,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因为家业田产传男不传女,所以大部分村民认为女孩读书无用,应该早点嫁人生娃。
“很奇怪的是,我到隆盛听的是瑶歌,我到隆林听的是苗歌,我到环江听到的是毛南歌。歌词居然唱的都是同一个内容,就是男孩读书,女孩喂猪,如果让女孩读书,不如家里养一头老母猪。老母猪下仔,还能拿去卖,老母猪长大了,还能吃肉。女孩读书干什么啊,迟早要嫁人。”在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研的刘光华叹息道,“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越是保留着古朴厚重的文化,女孩子的发展空间就越窄小。”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的覃世佳,受苗圃行动资助,现在南宁读高二。她说,白裤瑶是乡里的主要民族,按当地风俗,如果一个瑶族姑娘已满十八岁仍未嫁人,那以后就难嫁出去了。因为,这样的姑娘在异性眼中已是明显“脱妆残”——老了!“那么早就嫁人了,可想而知,她们受教育的机会,渴望通过知识看世界的梦,在这世俗的践踏下全部支离破碎了!”覃世佳告诉记者,家乡有不少同龄人,现在已是几个孩子的妈妈。
德峨中学初三女子班班主任李连声表示,在家里有哥哥弟弟的时候,教育资源的分配一定是先男后女,哪怕现在政府把9年义务教育的重担扛起来,很多少数民族的女孩还是不会念完初中。“我们多次到学生家里做工作,让辍学的女孩返校,但家长都把我们拒之门外。”
分数成为她们迈不过的坎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上我家提亲了。”桃花说,如果不是父亲坚持,她现在也许早已不能留在课堂。桃花的母亲生的3胎都是女孩,由于家中无子,寨子里很多亲戚都看不起她家。“我要读书争气,为我妈妈争气,让她能在村子里抬得起头。”桃花谈起家里这些年来受到的欺辱,眼里噙满了泪水。
尽管桃花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对于成绩中等的她,读高中乃至读大学都是希望渺茫的事。记者在桃花班上的成绩表上看到,除了前几名的学生,其他的人能做到各科及格的都少。德峨中学校长黄仕峰说,去年全校参加中考的15名学生中,只有5名女生。
“班上很多女孩子其实学习很努力,但就是学不懂,如果要用分数线做标准的话,就会把这些孩子卡在高中之外。”李连声说,现在她带的初三女子班上的46名女生,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考高中,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由于学习成绩太差,自己也产生了厌学情绪。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导致这些女孩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不少女童因为家庭贫困,长期营养不良,影响了智力发育。去年9月起,国家补助学生每人每天3元的中、晚餐伙食费,但很多孩子每天仍然吃不上早餐,常常上午上到三四节课就饿得顶不住,很难集中精力听讲。此外,这些孩子回家后一般都要帮家里做很多繁重的家务,有时干完活回去,“都累得不想看书了”。
德峨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这所乡中已经几年没有进新的年轻教师了。初二学生女子班的杨丽杰说,现在学校都没有开音乐课,因为去年大家很喜欢的一位青年音乐老师自己找关系调到县里去了。尽管民族地区乡中的老师的月工资已达2000多元,仍然留不住年轻人。面对一轮轮的新课改,长期难以更新的教师队伍,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女孩子的成绩如果达不到分数线,就只能读自费的高中,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她们很难迈过去的一道坎。
第一个的意义
“不管她们成绩怎么样,我都收。”2000年,刘光华注意到这些少数民族女童的教育现状后,在慈善机构的资助下,创办了一所公益性女子高中,面向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女童招生。
刘光华的课题组在2006年所作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0.9%少数民族村寨尚未出过女大学生。她认为,政府应该对那些从来没有高中生、没有出过女大学生的少数民族村寨的贫困女童,给予政策倾斜和善款扶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机会和出路。
在和刘光华交流的过程中,她最骄傲的事是她创办的这所女高,8年来,培育出了76名毕业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村寨历史以来、建国以后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我格外看重这第一个的意义!”刘光华说,“这个第一就是要把鸡蛋戳破了,竖起来,让当地老百姓看到,女孩读书也可以出人头地。她们展翅高飞以后,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懂得女孩子完全可以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女生粟维平,是华光女高招收的第一届学生。2003年,她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成为了当地村寨的第一名女大学生。以前,她所在村寨的女孩都是不能上桌,跟男人一起吃饭的。
念大学时,粟维平有一次假期返乡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经历,陪着村长挨家挨户游说村民,凑钱出工修通村子和外界联系的道路。粟维平所在的村庄只有十二户,在她的推动下却筹到了近十万元人民币修路费。路修好了,以前要走6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开车只要半个小时就能进去。山里的土特产能卖到外面去了,乡长非常感动。粟维平这个女娃儿也破天荒的第一次被乡长请上桌吃饭了。
从华光女高毕业的瑶乡姑娘莫少兰,现在北京中华女子学院计算机系就读。回顾当年的求学经历,她认为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女童来说,不应该仅用分数把她们的梦想给粉碎,应该给予她们更多的机会,在她们求学的路上拉她们一把,这对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寨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女高2008年秋季学期招生403人,这在全广西的少数民族贫困女生中只占微小的比例。”刘光华说,“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不要强硬地以‘分数线’把这些孩子挡在高中的门外,而是通过划定人数指标保证她们入学。不要让少数民族贫困女童一再重复‘早婚早育,女童就学少—母亲文化素质差—贫困愚昧—多胎生育—女童就学更难’的怪圈。”本报记者谢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