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奖评选始终存在争议
时殷弘教授认为,奥巴马获奖反映了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对美国的崇拜,“挪威和平奖评委会的那些人奉承美国和奥巴马总统的方式连许多美国人都感到可笑和尴尬。”
本报记者留意到,从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颁发以来,美国人或是机构获奖次数超过了20次,远高于其他国家。而诺贝尔和平奖官方网站对1901-2001年该奖百年的数据曾作出统计,西欧国家获奖次数多达44次,北美(大部分获奖者来自美国)获奖次数为19次。而获得提名的人员或组织也是绝大部分来自西欧和北美。
和平奖与其他四个诺贝尔奖奖项不同的是,和平奖并非在瑞典颁发,而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是由5人组成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其成员由挪威议会任命。
诺贝尔的遗嘱写明,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机构、组织)”。但由于诺贝尔没有规定实施的细则,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始终存在争议。
体现西方“自由派”价值观
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林沃尔德对诺贝尔和平奖的“和平”性质提出质疑。他在专栏中写到,虽然奥巴马没有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但他仍是一个陷入两场战争国家的总统。美国的军费开支几乎是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军费的总和,对外军售价值几乎是全球总额的70%。
在观察家看来,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判标准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该奖总是与政治脱离不了干系,亦让该奖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一名身居瑞典的观察人士告诉本报,诺贝尔和平奖从来都带有政治色彩,是一张政治牌。
时殷弘教授认为,更确切地说,诺贝尔和平奖体现的价值标准并不是欧美的保守派,而是自由派。“比如,达赖喇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实是因为他鼓吹的‘民主’、‘和平’是一向符合瑞典等国家的价值观的。”
2000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因推动实现了韩朝最高领导人首次会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也曾引来质疑。金大中获奖的理由是“在促进朝鲜半岛和平等方面作出努力”,但由于同样为此作出努力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与该奖无缘,舆论认为,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充满了西方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
而当1973年因为越南停火谈判成功而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越南领导人黎德寿拒绝领奖,成为了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的一大尴尬。(《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吴林记者隗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