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托化”到“机械化”,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他们为全军同类型部队做出示范——
改制换装不是简单的装备更新,而是部队建设的深层次变革
2001年12月26日,是一个值得载入这个旅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官兵们敲锣打鼓,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新型步战车。
这一天,这个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旅,历史性地担负起为全军同类型部队建设探索路子的重任。
从“摩托化”到“机械化”,虽说仅有两个字之差,但要实现这个跨越决非易事。
“改制换装备了,最难的还是跨越思想观念这道‘坎’。”该旅副参谋长陈波体会颇深。
当时,陈波是一名连长,负责“装甲步兵连战术”课目示范。一遍没过关,两遍也没过关,原因就一条:氛围不够。
大多数干部是传统步兵出身,组织战术课目演示,还习惯以往传统步兵战术中战士三五成群、嗷嗷叫地扑向目标,训练场上杀声震天、龙腾虎跃的场景。然而,装甲步兵战术演练原则是:人不下车。训练场上基本上不见一个兵,自然看不到那种热闹景象。
过去,传统步兵训练“一杆枪、两条腿、四枚弹,多大场地都能练”,对训练场地要求不高。如今,一个摩步营的战术训练场,却满足不了一个装步连的训练要求。
时任该旅旅长、现任某集团军参谋长胡修斌归纳总结出3个“不相适应”:官兵素质与战斗力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组训方法路子与训练要求不相适应、保障模式与保障要求不相适应。
看似训练场上不适应,实则是思想观念不适应。摩托化改为机械化,不是简单的武器装备更新,而是部队建设的深层次变革。
训练场上“栽”了跟头,思想上“捡”了个明白。这个旅党委着眼新军事变革需要,出台《机步旅建设三年规划》,明确观念转变、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合成、综合保障等5项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撇开一切职务,一切从零做起,从最基础的学起。新装备到位第二年,旅领导专程到千里之外的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借来学兵训练大纲,从旅长到士兵,一批批官兵相继封闭起来;从理论学习到实装操作,从技能到战术,一招一式地练,一个一个地过关。
“不换脑子就换人,谁有本事谁有位。”这个旅人才队伍滚雪球般壮大起来的同时,30多位干部因不适应新装备训练需要被调离岗位。年底,军区和集团军联合组织考核验收,这个旅专业技术等级率达87.7%,创造全军同类部队之最。
在成绩面前,他们没有陶醉,而是想得更深、走得更远:随着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现代兵器远射程、超视距的“远战制胜观”替代传统的“刺刀见红”、“200米硬功夫”的“近战制胜观”,作为全军第一支机步旅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怎样应对这个挑战?
一个围绕机步旅“打什么仗、打多大仗、仗怎么打、怎么保障”的探索随之在训练场悄然兴起。从任旅参谋长、副旅长到旅长,唐岩峰全程参与、全程见证了探索全过程。唐旅长深有感慨地说:“面对新军事变革,探索借鉴外军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适应我军建设实际。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2001年,这个旅全面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机步旅基本作战能力、装备保障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探索出10多种新战法。
2002年,这个旅以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为背景,对机步旅的指挥控制、情报获取、信息战、特种作战等重难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形成具体对策与措施。
2003年,这个旅结合部队演习经验,重点研究了机步旅在集团军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的基本战法和战术手段,并结合不同的作战任务,对作战支援和后装保障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不懈努力,这个旅终于探索出了一整套改制换装的成功经验。2004年5月,总部在这个旅召开了全军机步旅改制换装建设现场观摩研讨会,向全军推广他们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