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8年在悲喜交加中过去。按惯例,本周刊在这岁末之际都要回首盘点一下这一年的军界风云人物。
2008年的台历只剩下几天了。从12月翻回到1月,再一页一页地翻过来,静静的台历开始演绎最震撼中国人的巨片:那把铁塔扭曲得像变形金刚的雪灾;那撕裂人心的大地震;那无与伦比的奥运会……2008啊,中国人在大喜大悲中煎熬!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人们对军队存在的普遍认识。“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是有识之士正在倡导的认识军队的新理念。然而,2008,让所有中国人都明白了什么叫“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在2008这部巨片中,没有主角。因为,每一位中国军人都是主角。这些主角都没有个体的姓名。因为,在这部巨片中,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军人!
我站在废墟上发出北川第一封灾情电报
5月12日,我师正在四川崇州、松潘等地驻训。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接到救灾命令10分钟后,全师8名常委随即带领5300多名官兵,分五路,第一时间到达都江堰、北川县城、绵竹市、震中映秀镇和茂县等重灾区。
5月12日深夜,当我带领官兵进入北川县城时,整个县城一片漆黑,只听到山上石头的滚落声和废墟中的呼救声。
震后的北川县城一片狼藉,惨痛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我一边指挥部队全力搜救幸存者、转移群众、抬送伤员,一边带着指挥组四处查看灾情。
次日凌晨2时48分,我站在废墟上向上级发出了北川第一封灾情电报:“北川县城绝大部分房屋倒塌,初步估计死亡人数超过7000人。我部正全力展开救援,灾区大量缺医缺药,建议加强专业救援力量和器材。”正是这份特急电报,为上级准确判断北川灾情、果断定下决心、科学部署救援力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面对残酷的灾情,我迅速带领官兵展开救援。13日凌晨,依山而建的曲山小学被山石冲塌,哭喊声、呼救声此起彼伏。四年级学生李月的左腿被教室后墙死死卡住,我组织官兵找来木棒,将破碎的楼板多处进行支撑。
要人不要腿,恐怕得截肢。副营长郑宗兴无奈地提出了这个最残忍却最有效的建议。“叔叔,不要锯!叔叔,我想跳舞,我喜欢芭蕾。”埋在废墟中的李月苦苦地哀求。
救援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个小时,官兵们再次提出了截肢方案。看到天真的孩子,我一时难下定论。最后,我们请来了海军总医院在北川救援的专家和消防部门进行集中会诊,根据当时的救援条件、余震频繁和倒塌可能再次发生的实际,专家们还是拿出了截肢方案。随后,李月被救出。在今年的残奥会上,我们看到了她美丽的芭蕾舞姿。
13日上午8时,北川县曲山小学一个叫郎铮的3岁小男孩,被两块巨大的水泥板夹在中间,动弹不得。我当即组织官兵全力抢救,他身边的水泥板被一点点砸开,我们终于将小郎铮救了出来!
就在大家用一块木板当作简易担架将他转移时,小郎铮慢慢抬起右臂,向我们的战士敬了一个礼!这个瞬间,正好被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抓拍到。这个令全国人民感动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那场史诗般的生命大营救。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许多事让我感动,特别是当我看到被山体滑坡掩埋了的北川中学废墟上,那面五星红旗还在飘扬时,不禁热血沸腾。我眼含热泪,缓缓抬起右臂,向国旗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口述:成都军区某红军师师长 王凯
整理:范远明 黄建华
面对危房、余震,我没有退缩
5月12日下午,我正在病房值班。突然,病房大楼剧烈地摇晃起来,感觉大楼马上就要垮塌。我立即意识到:地震了!来不及思考,我就冲出了医生值班室,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赶快转移病人!
我就近冲入一个病房,抱起一个股骨颈骨折的老太太就往楼下跑。到楼梯口一看,整个楼梯已被逃生的患者和家属挤得水泄不通。拥挤的人群中,很多同事也像我一样,抱着、扶着病人往楼下跑。我们呼喊着让大家不要慌张,有序疏散。好不容易从四楼下到一楼,我们放下病人,又冲上楼去搬运下一个病人。
就这样,一趟又一趟地上楼下楼,累得筋疲力尽,后来实在抱不动病人了,我们就几个人一起抬。震后不到20分钟,我们就把全院1600多名住院患者,包括196名老干部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震后7分钟,我院就接诊了第一例地震伤员,震后不到1小时,我院野战手术车就为地震伤员进行了一台剖腹探查术。
但是,情况比我们预想的严重得多,几个小时后,大批地震伤员源源不断地从德阳、绵阳、都江堰、什邡、彭州、绵竹等重灾区送到我院救治。从那天晚上起,后来的二十几个昼夜里,手术室的无影灯一刻也没有熄灭过。
5月12日下午4时30分,我跟随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都江堰市执行救援任务。这是震后全军进入灾区的第一支医疗队。
在都江堰聚源中学,我们见到整栋教学楼垮塌,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恨不得自己生出如来佛的双手,能快速地将垮塌的房子轻轻挪开,好让废墟中的幸存者立即得到救治。
我印象最深的是救援一个叫马龙的学生。从13日中午就发现了他还有生命迹象,但是由于被埋得太深,直到晚上才把他找到,当时他的右下肢大腿以下被大梁压住,我作为现场唯一的骨科医生,几次进入楼梯间检查他的伤情,指导救援人员设计挖掘方案。
其中有两次由于突然有余震发生,我们不得不中途撤出。当时,看到马龙脸上绝望的表情,我真的是心如刀绞。
次日凌晨2时多,我们终于把马龙成功地营救出来。
很多在外地的同学从电视上看到了我们当时救援的场面,他们打来慰问电话问我怕不怕。说实话,面对那样的危房、余震,我能不害怕吗?但是作为军人我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我没有退缩过,我们总医院医疗队也没有一个人退缩过。
口述:成都军区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刘金标
整理:田华 黄建华
人要敬畏自然
5月12日16时10分,我和特级飞行员、副团长姜广伟,一级飞行员、参谋长杨磊受命紧急飞赴灾区勘察灾情,拍摄大量图片影像资料,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从12日到13日,我团先后6次派出24架直升机向震中汶川县映秀镇,以及汶川县城突进,但都因气候恶劣没能成功。
14日7时48分,我团两架直升机再次向映秀镇突击,有很多水电站的映秀镇到处是密如蛛网的高压电线,震后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很难找到一个可供着陆的开阔地。飞机在映秀镇上空盘旋50分钟后,终于着陆成功,将首批救灾物资送达震中,并抢运出17名危重伤员。
同日9时06分,三架飞机飞向汶川县城,他们历经超低空穿越高压电线等艰险,最终将飞机降落在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河滩上。至此,我团打通了通向所有受灾县城和重灾乡镇的“空中走廊”。
从成都到汶川的空中航线,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在这条航线上,尽管我们一次次化险为夷,把“死亡航线”变成了“生命通道”,但不幸还是发生了。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到理县运送地震中受伤的群众,在汶川县映秀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于14时56分不幸失事。6月10日上午,在邱光华机组执行任务航线附近的深山密林中,找到了失事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5月31日下午,我正驾机在映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转运伤员。13时50分,邱光华驾机飞过我的上空,我通过无线电问他天气情况,他说目前还可以。谁知1个小时后,5位战友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5名战友虽然离去了,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全团官兵全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抗震救灾期间,我团共出动直升机31架,飞行2073架次。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空中历险记,都有一个战胜艰险的感人故事。
如今灾难已成记忆,但关于灾难的思索不应被淡漠。我觉得,人要敬畏自然;人要珍惜生命,生命很脆弱,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活着;要努力工作,个人的命运注定与集体和国家紧密相联。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才有应付灾难的强大实力。
口述:成都军区某陆军航空兵团团长 栗国
整理:黄龙 黄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