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第七章 高等教育
(二十二)迅速有效地拓展普通高等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我省能否在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国家规划目标。今后10年,努力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是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急需进一步扩大、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要积极推进省直高校花溪聚集区建设,支持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遵义医学院扩建工程、贵州师范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推动市(州、地)高校加快建设,扩大规模。努力增加招生数量,扩大现有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到2020年,高校在学规模达到93万人。
(二十三)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与特色经济、社会服务与社区管理的特点和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支持校企合作培养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创新平台、重点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加大精品课程学习资源和实验课程建设力度,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制,鼓励和支持特色办学,推动办学多样性。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加强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的评估。
(二十四)推进以贵州大学为重点的高水平大学建设
加强省属重点大学、重点支持大学建设,指导高校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能体现地方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院校。推动贵州大学率先发展,加快贵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贵州大学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贵州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使之尽快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大学水平。把贵州师范大学建设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把贵阳医学院建设成具有明显特色、西南一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把贵阳中医学院建设成西部先进,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医药大学;把遵义医学院建设成西部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把贵州财经学院建设成省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咨询中心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成为西部地区高水平财经大学;把贵州民族学院建设成进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的民族大学。加强对其他高校的分类指导,促进各类高等学校快速协调发展。
(二十五)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大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科学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紧紧围绕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创建和转型一批高等学校。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紧密结合我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和服务“三农”、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需要的学科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供过于求和结构性过剩专业,建立人才需求、人才培养预测、就业指导和调整机制,加快培养产业振兴和社会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
支持高校特色发展。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开展分类评价,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当中准确定位,不断调整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内容,与特色优势产业相对接,同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相配套,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发展一批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建设一批填补贵州空白的学科、扶持一批急需的弱势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支持高等院校制定特色优势学科建设规划,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3—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通过验收并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省级重点学科达到100个。争取更多的博士、硕士授权点,大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二十六)加强高校对口支援
做好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厦门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大学——毕节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等对口支援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内著名高校与我省高校开展对口支援,安排部署省属高校与市(州、地)属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完善对口支援机制,丰富对口支援内涵,提升对口支援质量,通过对口支援,尽快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十七)增强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夯实科研基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突出我省高校的优势、特色领域,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着力提高应用研究水平,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若干关键问题作为重点研究领域,重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旅游开发、矿产资源深加工、新能源与新材料、林果产业与特色农业、中药材与民族医药、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技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与产业服务等领域研究。
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更加紧密、更加全面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启动一批核心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建一批技术推广平台,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鼓励高校通过承担或参与重大科研课题,参与经济建设项目和社会发展改革项目,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决策咨询,支持高校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承担企业发展研究项目,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锻炼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满足我省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
专栏6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
高等学校建设工程:省直高校花溪聚集区建设项目,建设由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组成的花溪高校聚集区,第一期规划总用地7500亩。贵州大学校区扩建工程,逐步将贵州大学分散校区集中办学。贵州民族学院、遵义医学院扩建工程、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实施好中央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市(州、地)高校扩建工程。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开展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建设。高等学校名师工程,引进一批博士和学科带头人,聘请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设立100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50个省级教学团队建设,设立100个左右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推广工程。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八)健全继续教育发展机制
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积极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挖掘高等教育资源,发挥自学考试、成人高考、非学历证书考试的作用,搭建终身教育学习平台。节假日期间尝试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源等向社会开放。整合社会各种学习资源,发挥行业组织、学术团体、民营专业机构的功能,为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建立推动继续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自学考试制度,提高广播电视教育水平,发展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监督评估、表彰奖励、舆论宣传等推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建设。
(二十九)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多次学习选择的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在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创建贵州开放大学。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企业职工教育、社区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强化进城务工人员岗前培训。根据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进城务工人员、下岗人员就业生存能力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需要,开发多样化的适合成人特点的课程资源,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智慧源泉。依托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企业以及各种职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企业职工教育与再就业培训等。
专栏7 继续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制造、建筑、餐饮、酒店等为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到2020年,建立100所省级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企业职工教育与再就业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三十)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加快普及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建立扶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民族中小学、民族职业学校和民族高等院校的建设。支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及11个自治县新建、扩建一批民族学校。支持和帮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扩大本科教育规模,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按照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贵州民族学院的协议,加大对贵州民族学院的扶持力度。完善有关民族政策,扩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规模,积极在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举办专门招收边远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的民族班。
(三十一)大力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和民族中小学普遍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到2020年,省级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达到100所左右。建立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专业支持与服务体系,提高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展的保障水平。建立双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双语教育,大力推行普通话教学,克服少数民族农村儿童语言障碍,切实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在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专栏8民族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民族教育基础建设工程:边远少数民族农村学前双语教育扶助计划,举办免费双语学前班,向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双语教材及课外读物。省部共建贵州民族学院项目,支持贵州民族学院建设和发展。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在民族地区改扩建一批民族中小学。民族教育特需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开展“双语”教师、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民族中小学教师、校长、民族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及异地交流学习。人口较少民族免费教育计划。对人口较少的毛南族,实施从幼儿阶段到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
民族教育特色发展计划: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行动计划,健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激励机制,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配置,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抓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建设工作。民族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扶助计划,重点支持7所民族院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专业和学科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省级示范性高中民族班发展计划,在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举办民族高中班。支持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民族特色专业和民族特色班。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计划,增加省内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数量。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三十二)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制定特殊教育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加大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栏9 特殊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30万人口以上的县、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免费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