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2008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跌宕起伏,价格波动剧烈,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在7月中旬创出历史新高后,开始大幅回调。
上半年,国际商品市场依然延续过去6年的旺盛势头,与去年同期和今年年初相比,一些商品价格有相当大的涨幅。原油价格一度创下147.2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记录,玉米、小麦、大豆、豆油、铝、黄金等价格在上半年先后创出历史新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对通货膨胀构成巨大压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消费物价指数(CPI)都呈逐月上升趋势,屡屡突破警戒线。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居民食品和燃料的消费支出比例更大,在其CPI构成中占有更大权重,国际市场粮食和原油价格的上涨对其影响更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08年5月,发达国家广义通货膨胀率(headline inflation)为3.5%,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 inflation)为1.8%,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广义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则分别高达8.6%和4.2%。
下半年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等因素的影响,石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需求减弱,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加上美元开始逐步走稳,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市场流动性趋紧,大量投机资本纷纷撤离商品市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首先受到重挫,农产品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随之全面大幅下跌。至10月份,IMF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比7月份的高点暴跌37.1%,其中食品饮料、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类商品价格指数分别下跌26.0%、31.1%和40.5%。尽管如此,多数初级商品价格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商务部综合司)
图 国际商品价格近期大幅回落,但仍处历史高水平
(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美元计价,2005年=100)
资料来源:IM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