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于9月在北京召开,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15年前,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把党建称为“伟大的工程”的提法,进一步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的命题,在全党获得了热烈反响。
当时,正值邓小平同志发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我们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加强自身建设迫在眉睫。
15年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十七大的召开,特别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把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时隔15年,在喜迎建国60周年的日子里,党的中央全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重大意义不言而喻,重要动向令人关注,重大成果也将影响深远。如何理解这次全会召开的意义和必然性?15年后为何进行战略再部署?此次全会又有哪些看点和亮点?纵览建党88年的历史沧桑,反观当前党的自身建设,历史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全党全国人民正拭目以待、翘首期盼。
“新的伟大工程”再出发
每一次对党建的突出强调和集中部署,都紧随着迎接新的重大战略任务的时代需要和现实背景。知名党建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叶笃初教授日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既是有针对性地认识解决党的建设问题的战略‘再部署’,更是基于党所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出发。”
辨方位而正则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认清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至关重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8年间,我们党的一切重大胜利和发展,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
新时期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多次向全党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三步走、两个大局、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重大新概念,都是由此而来的。换句话说,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造,就是从廓清迷误、认清历史方位起步的。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执政环境发生了两大改变:一是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的。
党的历史方位,永远是我们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方向标。我们党今天面临的所有挑战和考验,说到底是能不能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能不能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这是党历史担当的关键。
方位决定方略。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要求党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党的建设重大问题上实行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变。
十七大报告强调,世情、党情、国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并且在党建问题上部署了五大建设,设定了总目标:“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叶笃初教授认为,这个“四言八句”,饱含新义,其中关键一点是,过去常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现改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多加一个“执”字,意味深长。去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重申这个总目标的表述,进一步展示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涵和精髓,这个新的表述事实上也就为四中全会作了重要的开题及铺垫。
“辨方位而正则”。在某种意义上,认为四中全会将制定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纲领,并不过分。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包括挑战也包括机遇,这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不落空”的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根本走向的一大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