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梯队长机就是郑群良,时任空军某师师长。
1999年10月1日,包括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空中加油机、直升机在内的17种机型132架战机,在7分钟内以75.637公里的空中总长度序列通过天安门上空,成为我军阅兵史上最经典和激动人心的瞬间之一。
其中,第七梯队长机就是郑群良,时任空军某师师长。他所率领的新型国产先进战斗机梯队由两种机型、24架飞机组成,长达7公里,是整个空中飞行梯队中出动飞机最多、编队最大、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
说起建国50周年那次阅兵的往事,郑群良仍然激情澎湃,难以自抑。
在他的讲述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一从时间深处浮现。
他索性把气象表扔进废纸篓
郑群良说,阅兵前几天,气象部门送来一周气象预报,他却扔进废纸篓。不是不相信气象台,而是做好遭遇最恶劣气象的准备。
气象条件对飞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不能选择。飞行员能选择的,是平时全力以赴训练,是无论遇到什么险情,都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举头顶。
据统计,从1960年至1998年,10月1日这一天,北京只有30%的可飞天气。1999年9月30日,大阅兵前最后一天下午,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郑群良几乎一夜未睡,直到后半夜雨终于停了,他长舒了一口气。
10月1日6时,遵化机场云底高800米,大家都很高兴,感到云下集合没有问题。没想到,8时,侦察气象的飞机却又传来消息:云底高350米,云顶高2500米,云下能见度不足3公里。
望着北边山顶翻卷而来的低云,大家表情凝重,没有一个人说话。
事先,空中梯队指挥部已明确第七梯队的4套出动预案:第一套,云底高1500米,能见度大于4公里,24机全部出动;第二套,云底高1000米,能见度大于4公里,16机出动;第三套,云底高600米,能见度大于3公里,4机出动;第四套,云底高300米,梯队长机出动。
按照此时的气象条件,只能由郑群良一个人出动。选择后三套方案都将是巨大的遗憾,但选择第一套方案则意味着很大的风险,如有闪失,“那我就是千古罪人!”
休息室里只有郑群良一个人,起飞时间在一秒一秒逼近。
9时前,他必须上报最后的决心。此时,作为梯队长机,郑群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年来的艰苦训练,使他对梯队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很有底数,加上全体飞行员士气高涨,纷纷要求全体出动,越来越坚定了他的信心。
终于,他果断地下达最后的命令:“全体梯队出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