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已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
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出发,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今年6月5-14日,中改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教授带队的江浙基本公共服务调研组,以“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为主题,对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常熟市的部分城市社区和乡村进行了考察。 >>详细 |
|
|
|
|
|
|
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除了受工业化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关键还是制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诸多体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 |
第一,城乡有别的管理体制。 |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被沿袭下来,尽管一些地方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这些改革因为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福利等诸多因素,需要支付的社会成本较高,进展还不大,因而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水平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未根本改变。 |
|
|
第二,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 |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农业平均利润率偏低和受利益驱动,主要面向城市经济,城市相对充裕的资金没有进入农村,农民参与进入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条件和渠道都十分有限。 |
第三,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 |
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实行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收益。 |
第四,实行有别的投入机制。 |
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向城市,同时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城市工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效益驱动下,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另一方面,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上,继续向城市倾斜,农村却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我积累,如“三统筹、五提留”,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此带来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 >>详细 |
|
|
|
|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就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
一、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处于历史新起点,充分估计统筹城乡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 |
十六大以来,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地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判断。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上,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论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政策。以全面免除农业税、建设新农村为标志,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 |
|
|
|
二、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十一五”时期要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 |
三、从解决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矛盾出发,构建现代乡村公共治理结构 |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广大农民广泛地参与各类市场经营活动,农户已经成为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在这个大背景下,利益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从有效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出发,完善乡村公共治理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 |
四、按照建立现代乡村公共治理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政府改革 |
在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政府改革主要是着眼于减轻农民负担。而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形势出现重大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乡镇政府要实现职能的实质性转变,要成为国家扶持农业、服务农民的基层政权。“十一五”时期,应当把乡镇政府改革列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系统规划设计,稳妥地推进。 >>详细 |
|
|
|
|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是要把新农村的各项建设建立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未来几年,农村改革应主要解决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和乡村公共治理的改善。 |
一、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 |
从农村的情况看,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并由此导致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保障。 |
|
|
二、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结构 |
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 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户籍制度改革难以突破,加剧了城乡二元制度的格局,违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并由此引发和激化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 |
三、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改善农村的公共治理结构 |
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广大农民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已成为农村公共治理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相当薄弱,对中央政府强调的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还缺乏充分的估计和深刻的理解。 >>详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