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沿海多地出现用工荒 珠三角部分生产线告停 企业加薪一成抢人 -中国未放弃美国债 外汇资产多元化 中国企业首次募股居世界首位 -业主购买公房须自交电梯费 首套房贷七折利率名存实亡 节后收紧 -机器人将改变战争样式 或实现"零伤亡" 以色列推世界最大无人机 -丰田07年有限召回节省上亿美元经费 美国六年前已发现丰田缺陷 -黄光裕涉单位行贿罪 国美或被罚 王小军组织妇女卖淫获利5900万 -三亚天价房降八成 拟推酒店预订实名制 "两会"或成涨跌分水岭? -中国航天员受邀秘密"登"火星 地球人2050年或"吃得多不管饱" -广电加速三网合一 京集体土地确权发证试点 土地储备1000亿 -选举法第5次修改 搁置流动人口选举 半数地方政府网站不合格
首页>>股市
影响虎年股市十大因素 机构资金不断入市居首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2 月 2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度过了不同寻常的牛年之后,虎年又开始为投资者助威。影响虎年股市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选择了十个有代表性的加以分析。这十个因素很难简单的用利好或利空来界定,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用“★”来代表利好,用“☆”来代表利空,满分为五,不同的组合代表其对市场的影响力。排序依照正面影响力而定。

1 机构资金不断入市

近几年来,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培育和发展壮大,形成了包括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企业年金等主体在内的多元化、专业化机构投资者共同发展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资者结构,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总体上还存在着资产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组织模式单一、投资理念不成熟、风险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多年来监管层都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今年,上述机构投资者入市资金都将会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突破。

影响力:★★★★★

2 新股发行改革深化

今年的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督。去年以新股发行为契机,实时进行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从半年的实践来看,总体上取得了阶段上的目标。2009年新股上市的首日涨幅与2008年相比大幅下降,新股上市首日炒作的行为得到了显著的抑制,较之2008年的涨幅均值同比下降了42.24%。

监管部门负责人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对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进一步推进发行体制改革,而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

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将是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专家认为,发行市盈率高有其合理部分,但总体的市盈率都偏高,就反映了二级市场股价存在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快推行发行审批的改革,同时推进再融资以及股本扩张的市场化。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也受到了个人投资者的肯定。因此,接下来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成为市场的重要看点之一。

影响力:★★★★★

3 规范市场健康发展

2010年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健全市场法制,引导和规范市场健康发展。重点打击内幕交易、“老鼠仓”和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将推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健全对股价异动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证券行业压力测试机制,完成“一参一控”清理规范工作。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目前由于我国并购重组行政审批的链条比较长,涉及到多个部门,推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可以有两个作用。一是并购重组的案子有哪些人知晓,在登记的过程中也是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已经是知情人,不得做违法违规的行为;二是增加了市场监督,让整个市场都知道谁是知情人,则市场及公众监督的力度也将相应增加。这将极大的保护市场规范发展,提升投资者信心,对市场也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影响力:★★★★★

来源: 证券日报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虎年股市稳健开盘:多空争夺激烈 成交明显放大
午后两市继续疲软走势 分析称股市将趋向稳定
政策密集出台陡增变数 虎年股市开局引关注
水皮:新春能否迎来股市开门红要看投资者的心态
中国股市喜忧参半迎虎年
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全线上涨
中国股市虎年迎变革 银行股商品股涨推高伦敦股市 亚太股市下跌
股市震荡或成主基调 A股20年春节前后走势一览 慎选机构重仓股
图片新闻:
中国十省区遭大范围持续干旱 森林火险等级陡增(图)
沿海地区出现严重缺工现象 珠三角缺工超200万(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