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余波不断,新兴市场告急,欧美股市下挫。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中国经济如何突围?逆势而动的A股市场是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对此,摩根大通中国市场董事总经理兼主席李晶(Jing Ulrich)接受了中国证券报的专访。
中国证券报:继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之后,近期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将会如何?
李晶:与其孤立地看待已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不如整体来看中国政府为中国经济复苏和长期繁荣做出的努力。所有刺激政策实际上是围绕三部分来实施的:第一,减免税收和消费补贴;第二,加大投资;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和创新。(
在减免税收和消费补贴方面,从1月份的客运车辆和房地产交易已出现反弹的数据来看,政府推出的房地产减税、提高出口退税以及“家电下乡”等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加大投资的角度看,财政刺激的总投资到2010年是4万亿,每年约有2万亿,去年全社会投资是13万亿,今年可能达到16万亿。国家新增的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总额的比重并不大,直接拉动经济作用不大,但新增投资能拉动水泥、钢铁等原材料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调整更进一步的作用是增加就业、提高消费。但从影响股市的角度看,产业振兴计划会在更长的一个阶段才能收到效果,除了调整周期较短的轻工、石化行业在一个季度左右可能见到成效,对其他行业而言,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但是对各行业的长远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国证券报:目前金融危机有扩大态势,尤其是东欧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金融市场告急。这对中国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李晶:东欧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西欧投资者纷纷把资金从东欧和亚洲其他新兴市场撤回,大量外资撤回使东欧国家股市急剧缩水,融资难度大大增加。一些西欧国家在该地区投放了大量贷款,将会强烈感受到东欧经济恶化所造成的影响。全球可能再次面临由东欧市场外汇危机、资本外逃、资产缩水、经济形势恶化而带来的第二波金融危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体系因为次级债、金融杠杆过度放大,使得金融风险不断地暴露出来,形成巨大冲击,对实体经济也有极大伤害。但中国的金融系统与西方国家是相对隔绝的,中国大量外汇储备还没有使用,货币非常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金融危机第二波如果真的来了,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冲击会比较大,但因为中国外汇储备多、实力强,金融体系损失也会相对较小。
但如果第二波金融危机发展得比较剧烈,对中国最主要的冲击将通过实体经济传导到金融体系。所以,中国的“危”不在于金融体系,最主要还是在实体经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主要体现在出口方面,但中国政府已经在努力把经济从依赖投资及出口重新调整为依赖国内消费。只要中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和产业提振措施都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中国经济依然持乐观态度。
中国证券报:目前外围市场尤其是欧美股市震荡剧烈,道指屡创新低,这会否带动中国股市大幅波动?
李晶:美国股市今年以来已经连续两个月下跌,且跌幅扩大。受美国股市下跌拖累,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主要股市以及拉美、亚太股市也是继续下跌,根据统计,全球股市今年前两个月市值蒸发了14%。
不仅如此,3月份以来,欧美股市依然延续今年连续下跌势头,再创新低。不可否认,外围市场剧烈震荡必然影响全球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也会给A股产生负面效应,但中国股市与欧美股市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欧美股市的暴跌,关键还是缘于其内部因素,特别是金融体系造成的。与此相比,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依然是非常健康的。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依然保持了稳健运行。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欧美国家关注的是如何注资金融体系以维持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而中国的各家银行正积极扩大向实业领域的信贷发放,配合国家刺激经济的计划,这正是股市能够走强的最为基本的原因。
同时,2月下旬发电量正增长、2月份PMI指数提升等内需回暖信号明显会在短期内提升A股投资者信心。
中国证券报:今年以来,中国A股市场涨幅居全球前列,这是否意味着经历2008年的大幅下跌后,A股已经见底企稳?
李晶:尽管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观望中国经济是否已出现实质性复苏,但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中国股市在今年都将有与其他世界经济体相比更好的表现。中国经济将在亚洲国家中率先复苏,增长率也将超过其他国家。
2009年年初至今,A股累计涨幅一度超过20%。年初这一波由流动性推动的行情显示了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但复苏的实体经济并未企稳,A股市场仍将在内需复苏和外需下降的预期博弈中反复震荡。虽然大家对企业收益状况的公布并不看好,但我们预计企业盈利还是会在今年三季度出现好转。无论是从市盈率还是从资产净值衡量,中国大陆股票价格都接近历史最低水平。香港上市的H股,目前市盈率为9倍,体现了更好的价值。(记者 卢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