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滞胀”阴影是否会再现?
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曾出现过“滞胀”(stagflation)现象,即经济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1ation)同进并存。对于“滞胀”的成因,理论界有很多的讨论。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供给冲击,几乎所有关于滞胀问题的研究者都意识到了石油危机在当时“滞胀”中所发挥的作用。1973年,为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荷兰等国,并提高收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决定减产。中东石油危机带来供给冲击导致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二是国际货币体系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大幅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三是预期心理因素,例如,美国的越战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了政府财务负担,也激发了民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从以上对“滞胀”成因的分析看,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蛛丝马迹。一是针对石油需求减少,OPEC已经开始减产。此外,据美林预测,由于缺乏定期投资,在过去几年里,全球石油产量年平均下降比率至少在4.5%。这个下降速度在今后几年内可能进一步加快。国际能源机构认为,目前全球的投资尚不足以补充日益衰退的石油生产,不排除2015年前可能会发生价格突然暴涨的危机。二是美元自3月份以来结束了强劲攀升的势头开始持续震荡下跌。由于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国债货币化,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受到了影响。与此同时,出于对美元贬值的担心,作为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中国也开始调整储备资产的结构,开展国际贸易的非美元结算,人民币开始谋求国际化。5月中下旬,巴西总统卢拉在访问中国时提出了中巴两国之间使用“本币结算”的提议。作为“金砖四国”的成员,中国和巴西抛弃美元的意图对美元的地位更是形成较大的打击。如果美元霸权地位动摇,美元出现持续贬值,那么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就找到了支撑。三是世界各国争相放松银根、投放大量货币的现实激发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近期,国际原油、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和全球股市均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国际油价由35美元附近的最低水平持续反弹,目前已突破60美元。全球股市自3月份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其中,美国道琼斯指数反弹幅度近20%。大宗商品价格和股市的反弹一方面是对美国等政府救助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复苏措施的积极反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各国刺激方案可能带来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担心和忧虑,大宗商品和股票等资产价格的上涨是全球通胀预期上升的反映。
总体来看,目前各国政府应对的主要矛盾是经济衰退,但对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未来出现“滞胀”的可能还不能掉以轻心。(李若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