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呢?高校就业,一场乱仗。
一、专业不对口。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就业论坛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林泽炎博士透露,近期一项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在国外学习中,不知道如何把学业和就业联系起来,造成了回国后对就业的茫然。”林泽炎建议,高校应设置目标明确的就业教育,让高端人才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计算留学成本使得海归们心理期望过高,使得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薪水随意定。曾在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的吴小姐三年前去英国留学。吴小姐说,“当时就是希望换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在花费60万留学两年回国后,吴小姐却傻眼了:“国内就业形势和两年前大不相同,现在海归一大把,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半年之内,吴小姐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找工作,但几个公司给她的薪水还不如她出国前的。“我真有点后悔当时出国的选择。”一多半毕业生对薪水不满意。“在北京一个月生活成本到底是多少?”这是时下部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底线”。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李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要在北京生活,就算和别人合租,每月房租水电至少800元钱,吃饭至少500元钱,交通费电话费一个月至少300元钱。“1600元是底线,工资不能再比这个低了。”但记者了解,很多本科生毕业第一年的工资达不到这个“最低成本”。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只好租地下室、吃街头小吃,他们戏称自己是“高知识贫民”。2006年就业论坛上的一项数据表示:2005年大学生就业满意率60%,8成大学生认为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薪酬重要,近6成学生对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感到满意,不到一半的大学生对薪水表示满意。这些情况与2004年基本相同。尽管对薪水不满意,很多的大学生就业心态已普遍改变了。与前几年求职一味追求高薪相比,目前大多数学生就业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数据显示,75.5%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薪水普通但发展稳定的企业,仅有9%的学生愿意选择高薪但发展不稳定的工作。
三、入不敷出。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教授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上大学不一定都能毕业,毕业后不一定都能就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上大学不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所以学生们要有风险意识,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不能就业”,有可能“薪水不高”。大学生对薪水不满意,关键还是因为学生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大学生要首先知道自己都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上,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生存、学习和就业能力,与他毕业后能不能就业有密切的联系。”
四、虚假数字。去年,一项民办大学就业率排行榜在媒体上公布,北京吉利大学就业率显示为100%。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校方表示:“我们人人成才,学生个个能就业!”很多学生却表示,曾经找到“挂靠”单位或临时找到工作,而目前处于失业状态。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告诉记者,目前高校的就业率是由“高校自己向教委申报的”。关于2005年的高校就业率,记者拿到了几个不同数字:教育部公布,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率72.6%,本科生82.7%;国家人事部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7.7%;而今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未找到工作的占27.25%。虚报就业率数字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声誉,增加生源,为学校创收。
五、后门关系。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或妈妈。同样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的三个好中差的学生,差生因为功课不及格不能毕业,其父亲到学校走关系拿到毕业证,后来又照顾在自己的邮电单位上班,工资不菲;中等生的爸爸是宣传部副部长,儿子也到某报社编辑部上班,都没有当教师,而是比当教师好得多的肥差。唯独好学生找不到工作,到学校都说满员超编。农村的大学生更是没有关系和门路。有意者可一调查到底是哪些大学生就业难,有几个是官员子弟?欢迎记者来证实这个问题。人事权个人化,失去监督,比如搞人事交易,你招我的人,我招你的人,暗箱操作,存在最大的腐败。
大学取消包分配后,采取自主就业,但关系一直没有理顺,没有法律和制度保证,没有规范。大学生就业难,还在于就业乱,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造成人才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