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能作秀
北京市今年计划在600个居住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和处理。
而根据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和2007年编写的《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显示,1996年,北京市率先在西城区大乘巷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成为全国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的城市;2002年12月,北京市265个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其中108个小区、大厦实现厨余垃圾的就地处理;2003年11月,北京市有280个居住小区、社会单位实行垃圾分类收集;2005年,全市共有406个小区、社会单位实行垃圾分类。
这些典型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
2007年,某调查小组所作的《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调查报告》与政府公布的情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一定数量的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小区所作的调查显示,其中一些推广示范性小区“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方面都是徒有其表,只有象征性质的分类垃圾桶,而根本没有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
北京市某区负责垃圾分类的官员认为,垃圾分类工作应该作为一项长期国策而不是短期政策。各地方往往急于建功而树立“数字化典型”,动辄数百个试点,但试点之后呢?以北京市为例,今年定了600个试点小区,但北京市有数千个小区,还有开放式的住宅区比如平房区、各类胡同区,这些区域如何分类?这位官员表示,典型试点即便成功,并不能代表此项工作的进展。
关于垃圾分类推进模式,湖北省武汉市某科研院专家在武汉进行过“大分类”的实验,他认为,垃圾有家庭产生源头和社会产生源头两部分组成,这二者产生量大致相当,“大分类”就是通过产生源头进行分类,商业区、办公楼、餐饮单位等,产生的垃圾组分相对比较单一,如果再混合到生活垃圾中,就变复杂了。他在武汉的实验较为成功,“很容易分。比如纸张,如果将写字楼中的纸张分出来,品质就相对高。”而这种分类模式的成本显然比“试点小区”要低,而且见效更快。
垃圾分类不是作秀,必须求实际,达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