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9日专电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概念席卷社会舆论,也预示着低碳由话题真正走向生活实践。在人们热议低碳并开始探索如何践行低碳生活之道时,4月8日,人民网发起了“24小时碳足迹写真”调查活动,旨在追踪现代人的低碳生活现状,进一步引发人们关于低碳与环保的思考。
为期三周的调查共吸引了6000多人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回答的网友当中,有70.2%都认为低碳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中有将近一半的网民还会主动和朋友分享低碳心得。由此可见,低碳作为一种态度,开始迅速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扎根。
从调查总结的数据中一窥人们的低碳习惯,不难发现一些正确行为意识已经养成。在出行交通工具方面,有高达86.1%的职场人士都选择了较为绿色的交通方式:32.9%的人步行上班,32.1%的人选择公共交通,21.1%的人更偏向于使用自行车。办公室降温,更多的人不用空调——32%的人提倡心静自然凉,风扇降温也获得了25.7%的支持率。53.4%的人在购物时会自备购物袋,而节水节电等日常环保行为也已经深入人心。
事实上,“低碳”生活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背后却折射出全社会提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低碳融入生活,无疑是群聚力量推动可持续的最好方式。但是目前厉行低碳的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细节不尽如人意。比如在垃圾再分类上,调查发现,有58.8%的人都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在选择饮品时,有43.1%的人偏向使用塑料瓶包装,而更为低碳的纸包装只占34.8%。喝完牛奶,55.2%的人会随手将牛奶盒扔进垃圾桶,而忽视了牛奶盒本身的可再生性。
低碳生活的前行在于反思,反思的动力来自于信息的流通和汲取。据此次调查统计,84.6%的人主要通过网络的渠道获得低碳环保方面的相关信息,其次是电视和报刊。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愿意从身边的亲朋好友那里获取低碳信息。当问及实现低碳生活的有效方法时,人们依然倾向于选择节约水电、减少生活垃圾以及植树造林等简单易行的方式。不难看出,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能用一种易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将人们的低碳愿景链接起来,借以网络的方式加以传播号召,将引起更深更广的公益互动,激发更大的环保力量。(康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