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0.51%;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以干鲜果品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这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年来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整体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使中国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任青山认为,我国生态工程实施整体效果显著。30年来,三北防护林及长江流域等其他几项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解决了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地区各种生态问题,木材产量大幅调减,制止了严重的超量采伐,同时森林资源管护也得到了有效加强。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效果十分明显。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188.18万公顷。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预计到205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500个左右,总面积1.728亿公顷。
●森林面积大幅增长
任青山认为,国家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是我国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的显著成效之一。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主要指标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森林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465万公顷发展到本世纪初的174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98%发展到本世纪初的18.21%。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之后,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在长江上游地区,黄河上中游地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期限13年,总投入1207亿元。截至目前,工程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森林面积净增1.22亿亩,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2006年,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森林9533.33万公顷,营造公益林86.67万公顷。
同时,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提高了森林的整体覆盖率。退耕后发展的经济林、用材林、竹林、药材等生态经济产业也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2006年,国家累计投资退耕还林工程1300亿元,完成营造林113.33万公顷,营造林质量良好,核实面积合格率为93%。
●湿地保护体系初成
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具有保持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基础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又新增了对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三江源保护等工程的投入。
2006年,我国湿地保护工程投入3.66亿元,用于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48个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470多处,使45%约170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严格保护。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水源保护区、海洋功能特别保护区、湿地多用途管制区、湿地野生动物禁猎区、湿地公园、湿地风景名胜区等多种管理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现在我国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