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渤海里的海洋物种一年比一年减少,总共减少的种类至少在30种以上。
天津市海洋局2006年监测结果显示,渤海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20个监测站位中只有七个站位有鱼卵出现,有12个站位监测出仔鱼。总体来看,监控区内产卵场退化,鱼卵和仔鱼种类少、密度低。此外,底栖生物种类数和密度有所减少。
“现在,渤海没有一种鱼类、贝类、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污染造成的危害是灭绝性的。”提起污染对渤海渔业的影响,张文明十分痛心:“由于渤海污染日趋严重,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渤海里的海洋物种一年比一年减少,总共减少的种类至少在30种以上。”
正在协会聊天的一位渔民告诉记者:“我从1971年开始干捕捞,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减少有着深切的感受,对虾、白鳞鱼、黄鲴鱼、鲇鱼、凤尾鱼、梭鱼、鳎目鱼等过去渤海盛产的鱼类相继断档或濒临绝迹,主要的鱼虾产卵场都被破坏了。”
张文明说,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一年四季活几乎不断档,渔民们捕完毛蛤蜊捕螃蟹,捕完螃蟹捕鲳鱼,捕完鲳鱼捕鲅鱼的时节又到了,鲅鱼刚捕完,捕海蜇的季节又到了,捕完海蜇,又到了秋季捕捞对虾的季节。而现在,这种情况不复存在了。
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近岸生态系统六大生态监控区中,双台子河口、滦河口-北戴河、渤海湾、黄河口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锦州湾、莱州湾处于不健康状态。与2005年相比,不健康状态生态监控区增加了一个。
除了渔业资源锐减,渤海污染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赤潮灾害频发。天津市海洋局统计资料显示,2002至2006年天津海域赤潮灾害发生面积分别为1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720平方公里、750平方公里和860平方公里。
一些渔民对记者说:“赤潮时海货捞不着,海藻却像泥胎一样的糊在网上,网眼都看不见了。弄弄网线就断了,每年都毁了不少网子。”
渔业资源的锐减是海水太脏造成的。渤海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与其总面积之比一直高居四大海区之首。
渔业资源的锐减和赤潮灾害频繁出现的直接原因,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海水太脏引起的。
天津位于“口袋状”渤海的底端,拥有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素有“九河下梢”之称。近年来随着上游省市和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渤海湾,导致天津海域污染状况持续恶化。
记者从天津市海洋局了解到,2006年,天津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污染状况较上年加重,全海域中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在比上年减少约500平方公里的同时,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则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100平方公里,占全海域面积的36.7%。
记者将2003至2006年天津近岸海域的污染状况进行对比发现,三年中较清洁海域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出现萎缩,2006年比2003年分别减少了1510平方公里和80平方公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面积却出现大幅攀升,2006年比2003年分别增加了670平方公里和920平方公里,分别增长了7.4倍和5.1倍。
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环境处处长张士琦说:“天津近岸海域几乎没有一块能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
天津海域的状况是渤海污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渤海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与其总面积之比一直高居四大海区之首。
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6年渤海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两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6%。其中,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分别约为2770、1750、7370和819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2005年增加约1000平方公里。
与2002年相比,渤海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面积分别增加5230、1290和1760平方公里,分别增长2.4倍、2.8倍和1.7倍。(记者 刘元旭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