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处理好三个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发展非公经济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非公经济的关系。成思危指出,坦率地说,政府有一些官员对非公经济在思想层面还有着一定歧视,认为国企和民企不一样,比如说“国企是亲儿子”等等。
第二,是要处理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成思危指出,目前市场有舆论指出的“再国有化”问题,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等问题即属于此。
成思危强调,党的“十五大”即确定了国企尤其是央企要在竞争性行业退出,而目前是进一步进入。尤其是房地产市场里央企“地王”频出问题。关于国企对民企的并购,成思危认为关键问题是兼并要在自愿原则之下,不自愿就有问题。
产能过剩背景之下,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比如钢铁行业,最近有新的规则诸如淘汰100万吨以下的钢铁生产厂(特殊钢50万吨),这样很多中小钢铁企业要有问题,而这里很多是民营企业。成思危指出,有门槛是必要的,但设立门槛以后,怎么能够让企业转型,不转的话资产怎样处理,不能一刀切地解决问题。
第三,是民营企业本身也面临进一步创业。成思危指出,中国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并购联合是一条路子,但很多民营企业有“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情结,很难联合起来。面临压力的民企要反思怎样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高尚全:问题不在进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问题不在进或退,有进有退本就是市场规律决定的,问题在于是不是有垄断,是不是公平竞争,是不是有歧视,这是问题的实质。而且也不要把进退问题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
高尚全指出,公有经济、国有经济的作用不能贬低,但作用也不能夸大,不能对公有经济存在偏好,不能对非公有制有歧视。
高尚全提及了2005年的一次内部讨论会,当时他提出了几条意见:第一,4000多亿元利润怎么来的,其中67.7%是靠垄断,其中中石化一个企业利润就1000多亿元。第二,大企业的资产损失很多,央企181个企业里,有80个企业资产是损失,并不都是盈利的。第三,央企注销的资产很多,当时国家财政已经注销了1000多亿元资产,还有3700多亿资产打了注销报告,这加起来比当时的利润还多。第四,是没有算的一笔账,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造贴息、债转股等资本投入,累计超过约1万亿元人民币。第五,是这么多利润并没有上交国库,老百姓和国家财政并没有分享到利润。所以说不能盲目乐观,要详细分析。
高尚全还谈及了一个理论问题,如何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他说,有人将这解读为公有制的比重要超过非公有制的比重,但高尚全认为不能从数量上理解,而应该从质量和功能上理解主体地位。(证券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