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会议同时明确表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当前深陷“高烧”的楼市来说,“国四条”释放了清晰信号,这一剂“退烧药”有望为楼市清热去火,但能否“药到病除”还需观察。
从“稳定”到“遏制”:
楼市“高烧”催生强烈信号
进入12月份,高层针对房价调控连连。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使用的措辞意味深长。2005年“国八条”、2006年“国六条”时,用的是“稳定房价”,此次用的是“遏制”,分量远重于“稳定”。这较此前释放出来的信号更为强烈。
此前,中国部分地区的楼市已经持续“高烧”,创出了历年来的新高。12月14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1-11月份北京市房地产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北京市四环以内期房均价在4月份突破2万元/平米,五六环之间期房均价突破1万元/平米。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3月至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环比涨幅逐月扩大,全国楼市一片普涨。
房价飞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重要指标开始出现失衡。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今年1-10月,北京地区房屋租售比达到1:434,上海地区达1:418,深圳、杭州均突破1:360,远高于国际通行标准,显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风险累积日益加大。
中国社科院发布《住房绿皮书》指出,京、沪、杭等二十多个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出现泡沫,北京地区房价中泡沫成分约占五分之一。
与高房价现象伴生的,是投资投机性购房泛滥,相关数据显示,楼市中这类购房需求竟超过购房总需求的一半,“囤地”、“捂盘”……开发商的一些违规行为,加剧了老百姓的购房恐慌。
“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种种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到了必须出手调控的地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指出,高企的房价已成为人们的心病,也为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一旦房价出现较大波动,有可能迫使银行紧缩信贷,削弱经济活力,阻碍经济复苏。
“组合拳”出手:
剑指楼市最突出矛盾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国务院明确推出四大组合举措,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专家指出,这套“组合拳”剑指当前房市存在的几个最突出矛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特别是在用地上要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商品住宅普遍供不应求,增加供给将有利于缓解供求关系紧张,稳定房价上涨。
——“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据了解,当前房价上涨快的地区,投机成分比较多,营业税政策的调整,能够对炒房起到挤出效应,缓和供求关系,有助于平抑房价。”
——“加强市场监管”。当前,部分房地产市场开发商通过违规放号、要求购房者交纳诚意金等方式哄抬房价、制造恐慌气氛,严重扰乱楼市正常交易秩序。此次“国四条”也提出,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检测,完善土地招拍挂和商品房预售制度。政府严惩这些违规行为,显然要给百姓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此前,一些地方的保障房建设缓慢,审核把关不严……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这有利于发挥保障性住房对商品房市场的平衡作用。
而对于老百姓的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国四条”则再次明确表示“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廖英敏表示:“老百姓一直担心这个政策有变,政府明确表态,等于给了因自住和改善性需求而购房的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能否“药到病除”还需观察
记者采访的多位房地产专家和经济学者表示,要从根本上遏制疯涨的房价,还需配套相关措施,以此确保实现楼市调控目标。
李迅雷等专家指出,由于楼市波动涉及到金融安全和宏观经济运行,政府在调控时往往面临两难。“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高房价,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关政策执行是否到位也影响到调控的效果。从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来看,年初国务院就提出大力建设保障房,但全国人大调研组10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保障房建设资金到位率不足25%,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情况堪忧。明年的保障房建设落实力度能否加强?人们拭目以待。
对如何有效遏制房地产投机,专家认为,可考虑采取收紧二套房贷,征收大户型、高档房物业税等,确保真正有自住与改善性住房需求者的利益,稳定这些购房者的消费预期。
廖英敏指出,银行能否执行好“差别化信贷政策”对于抑制投机性购房是一大关键。“这项政策伸缩性很大,要很好地区分改善性购房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才能达到抑制投机、鼓励自住的目的。”(韩冰 杜宇 叶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