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矿钢一体化”风潮,以及原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的现实,中国钢企也早已行动起来。
近年来,中国钢企对外依存度“不降反升”。
“中国钢铁企业寻求海外矿石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宝钢、首钢等已在非洲、澳洲、巴西等地区达成开矿意向。”中国首都钢铁集团(下称“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近日表示,宝钢已在澳洲、巴西开始开采矿山,鞍钢亦达成海外开采协议。首钢也预计在明年一季度与海外达成第一批矿山开采协议。
资料显示,我国铁矿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42%。由于近年来,生铁、钢及钢材的产量增速快于铁矿石原矿量的产量增速,我国铁矿石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导致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大。
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降反升”
据了解,伴随着产业升级,中国钢铁产业开始更多的依赖于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地的高品位铁矿石。“品位”成为原料的关键词。进口矿的标准品位是64.5%。巴西富铁矿储量110亿吨,铁矿石平均品位58.56%,最高品位可达到70%,而国内铁矿石平均品位只有32.7%,仅相当于上述进口矿的一半。
国内如鞍钢、攀钢、首钢等虽然有一定规模的矿山,还是需要使用进口的铁矿石,几个主要钢铁集团所需铁品位65%以上的铁矿石都依赖进口。
从数量方面来看,中国进口铁矿石量2003年首次超过欧洲和日本,2005年进口铁矿石2.75亿吨,国内规模以上钢铁工业对进口矿的依存度为53.3%。 2006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为3.26亿吨,较2005年增长18.6%;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口铁矿石完成1.9亿吨,增幅回落,但仍达到8%。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为54.84%,比去年全年的51.1%又提高了3.74个百分点。
最新迹象表明,业内人士对依存度降低的期望没有实现。与钢铁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相对,对进口矿石依存度“不降反升”。在进口量还在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国际铁矿石对国内钢铁生产的影响力更大。这一点,使我国在“矿钢博弈”的被动地位短期内很难真正改变。
中国钢企会否被“矿钢巨头”兼并
由于53%以上的铁矿石依赖进口,很多中国钢企靠进口原料“过一天算一天”。今年3月,国际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首席执行官Roger Agnelli来中国考察时表示:“铁矿石由于化学成分不同、种类不同,这决定了它不是一种标准的商品,而中国钢铁生产增长较快,铁矿石需求也较紧张,未来还会更紧张,而铁矿石谈判一直会继续下去,铁矿石的价格一定要反应需求,反应成本,反应扩产的投入,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来供我们谈判铁矿石的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番话其实已经摆明了态度:铁矿石生产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其目的就是要利用“铁矿石资源越用越缺”的趋势,要挟钢铁企业,控制钢铁产业利益链。如果有一天,铁矿石原料危机上升到钢厂无法承受的程度,同时,国际铁矿石企业又伸出兼并的“利爪”,那么,对于集中度极低的中国钢铁业来说,可能是一场更可怕的“困局”,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是一场针对产业主体的大“蚕食”;特别是中小钢厂,很可能面临被国际新兴“矿钢巨头”兼并的危险。
目前,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考核企业的硬性指标,而钢铁企业又是耗能和污染大户。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典型的资源消耗性产业,钢铁工业理应采用国际上提出的“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最佳发展模式。使所用原料、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合理使用和利用,即循环经济,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资源利用率的新型工业模式,是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稳定增长的唯一途径。
日本大和证券(SMBC)预测,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公司很可能赢得明年矿价再涨10%,纽曼山粉矿价格可能从81.72美元/吨升至89.89美元/吨,而之前预测的涨幅为5%。瑞银预计在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的销售年度,铁矿石价格将上扬25%。加上海运价格暴涨,中国钢企原料成本压力可能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矿钢一体化”也许正是中国钢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中国钢企的“矿石之路”
事实上,中国钢企已经有所动作。
2005年以来,中国海外开矿步伐加快。宝钢在巴西和澳大利亚分别组建了宝华瑞、宝瑞吉公司,由此取得每年600万吨和1000万吨的铁矿石供应量。鞍钢集团拥有西澳洲库里亚诺赛铁矿项目的部分权益,首钢总公司收购了秘鲁年产700万吨的马科纳铁矿项目,昆钢到越南开矿,武钢集团在澳大利亚年产1200万吨铁矿石的威拉拉项目中拥有10%的权益。
今年5月,由武钢、宝钢、鞍钢、首钢四大钢厂巨头联合出资组建的北京钢企联矿产资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钢企联公司”)在京揭牌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钢企联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海外资源项目就是柬埔寨柏威夏省罗文县铁矿项目。柬埔寨国内铁矿项目开发一直被中柬两国高层领导所重视。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符合国家对企业境外投资及资源开发的要求。
业内专家表示,钢企联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钢铁企业联合境外投资、开发矿产资源的时代开始了。四大巨头联手,可以有效避免内耗。一则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各自为政,如果今后在走海外开矿之路很有可能会集中涌向某些国家和地区的铁矿资源地,这会使开矿门槛提高,最终增加自身的开采成本;二则我国钢铁企业的蜂拥进入,还有可能引起当地社会和居民的反感。因而,走联合之路是上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罗冰生提出,中国钢厂应从铁矿石作为大宗贸易商品的特性出发,在追求铁矿石贸易中钢厂和矿山实现双赢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向深度延伸,形成矿山、海运、钢厂或矿山、海运、贸易商、钢厂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各方共享利益。 产业链越短就可能波动越大,纵向一体化成为很多追求稳定盈利的中国钢铁企业的战略。
钢铁业需要国家战略支持
面对一些铁矿石大国限制原料出口的政策,我国应当如何应对?
业内专家认为,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全球审视铁矿石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开展资源外交,为企业对外资源开发创造条件;建立资源储备金制度、资源风险勘探基金制度等,放宽企业外出探矿的条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海外铁矿资源;应有计划的进行国内资源规划和开发,对重点资源要限制开采,作为战略储备;应打击非法采矿,惩治浪费性开采和交易行为,保护自有资源和已控制的海外资源。
而对于中国钢铁企业,专家认为,不仅应该加紧与国外矿山企业签署长期供矿协议,而且应该在开发海外铁矿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不光是钢铁企业,应该动员各类投资实体,进军全球铁矿石资源。除了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之外,更应当利用国家政治关系、地缘关系等因素,增加对东南亚、非洲、中亚、南美等铁矿石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而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墨西哥等国家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值得重点考虑。(王明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