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义乌12月30日电 (见习记者 朱丽珍 董齐)9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秋季开学时,学生们可以选择从网上下载到笔记本电脑的电子版课本来代替传统的书本,成为全球首例电子化教材。如今,这股“旋风”从大洋彼岸吹到了浙江义乌,该市徐江小学尝试用“电子教材”代替传统书本,试水新教学模式。
今年12月初,经过三次修改,电子教材《走进工艺历史长河》正式走进徐江小学校本课程课堂,而中小学校在实际课程中使用电子教材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尚不多见。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改变,究竟能走多远,引起了不少关注。
校本课程成为“试验田”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徐江小学校长金萌介绍说,之前,学校的校本课程印发了文本《民间拾艺》,并且得到广泛好评,“2005年10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在义乌市推广;2006年申报了金华市级立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此后还获义乌市教育教研一等奖。”
而随着课程的深入挖掘,围绕工艺历史渊源研究的《走进工艺历史长河》刊印被提上了议事行程。期间的一个“小插曲”,却让本该是文本的书籍变成了“电子教材”。
“大概10月底的时候,我在《中国教育报》看到有关未来教材走势的文章,谈到教材的内容、文本的方式将逐步趋于数字化、多元化,深受启发。”金萌表示,将校本课程作为“试验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门课的书本一个星期只用一次,但全彩色、100多页的教材如果人手一本也是不小的开支,我就想能不能试着开发一本电子教材。”
当时,徐江小学硬件设施较为完善,每个教室的多媒体设施包括电脑、投影仪等全部安装到位,完全可以满足电子教材的使用。由学校10名骨干教师组成的“电子校本课程”开发机构也应运而生。
语文等课程暂时不做尝试
不过,电子教材的编排却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确实比较困难,参加开发的都是学校里的优秀老师,平常承担的工作本来就比较多。再加上‘有现成的书为什么不用’的观念,一开始大家积极性不是很高,而且对电子教材也不是很熟悉,怎么搞是个未知数。”教科室主任朱凤丽是这个开发机构的负责人,利用空余时间她熟悉制作软件,集中培训其他老师,然后根据章节分配任务。
然而,一起收集资料、一起编写制作的过程,让这些老师体验到了数字文本与传统文本的不同,她们常互相探讨,谁有新的构思就加入进去。“电子教材‘保鲜’性能高,随时可以更新,以后也考虑会增加视频、动画等形式,内容更丰富。”
如今,电子教材在徐江小学已经走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打开电脑和投影仪,“书本”就出现在屏幕上。点击鼠标,根据讲授的内容,图片和文字不时更换。电子教材的生动活泼,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惊喜多于困难”是金萌现阶段对电子教材的感触,“这是一种探索,网络时代电子教材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虽然电子教材的诸多优势似乎让人看到了未来教材改革的方向,然而,当记者问到是否会将电子教材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上进行尝试时,金萌却打起了“退堂鼓”。“这次我们之所以敢尝试,那是因为这门课是‘校本课程’,本身注重课程的感受,培养动手能力。每门课书本使用频率不同。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书本使用率很高,用电子教材取代书本目前还有不可取之处,暂时我们不会去尝试。”
校长:里程碑或是败笔还很难说
与传统的纸质教科书相比,电子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省下教材成本,也增强了上课效果,同时还可以随时更新,成为一本永远的“新”书。记者在采访时,徐江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电子教材比书本更好”。“电子教材看起来更漂亮,也更形象,比较容易懂,也不用拿着厚厚的书了。”一名女生说。
虽然优点一大堆,但金萌对电子教材的使用仍持谨慎的乐观。
“我们现在只是做一种粗浅的尝试,电子教材与文本毕竟有区别,寻找与电子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具体能走多远还不好说。我们也许能成为教材改革中的里程碑,但也许是败笔,一切都是未知数。”
不过,金萌表示,根据社会、时间的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教材有“走红”的趋势,“今后发现问题,我们会进行修改,做自己的后继者,慎重的走好教育的每一步。也许未来的某天,电子教材就会普及。”
教育专家:有望推广
对于徐江小学的试水之举,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研部副主任叶立新用“挺好”来形容。“这是一种创新,作为校本课程,将文本书籍用电子教材代替优势很多,不仅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教材可以实时更新,能融合更多的内容,便于教学,将来有望在义乌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此外,叶立新表示,如果电子教材进一步普及,有关部门将组织教师进行电子教材教学的相关培训。“希望徐江小学能继续摸索,我们也会总结经验,引导其他学校进行尝试和推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