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北京大学表示相信高中校长会珍惜自己的荣誉,但一些公众却对此并不看好,在网上进行的调查中,有超过80%的网友反对这一做法,认为校长推荐很可能造假,可能会滋生更大的腐败。
熊丙奇说,如若不进行中学和大学的改革,不完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只单独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公信力”,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不利于自主招生改革的有序推进。
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一中教师戴冬宁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中学阶段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综合表现的打分,这种做法本身值得肯定。“但这种评价有什么标准?对于一些涉及主观价值判断的素质,如果也要给出硬性的评定结果,则容易给腐败以可乘之机。”
一些基层教师认为,在综合素质和高招挂钩的过程中,有的中学难免会为了升学率而美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山东某县级中学一位老师坦言,学生的综合评价信息表都是老师填,随意性很大。
由于学生品德在老师评价下差异不大,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过“素质关”,不得不逼着孩子进行考试竞争之外的“才艺大比拼”。呼和浩特市市民田甜说:“孩子恨不得从娘胎里就要学习琴棋书画了,家长辛苦,孩子也累,这就是素质教育所要的吗?”
内蒙古化德县的初中教师任海军说,“素质高考”应考虑城乡差别。“城里孩子有条件学才艺,不少农村家庭还负担不起孩子这类费用。高考是农村孩子走出去的桥梁,新改革要求的那些素质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否过高,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显然,综合素质评价,应尽量排除学生因为经济条件和区域差别而造成的才艺差异因素,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各种因素的权重。
“素质高考”呼唤配套改革
人们期待的“素质高考”不可能脱离基本国情和教育发展阶段单兵突进,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
熊丙奇认为,以往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改革,以及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尝试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改革没有突破统一高考的框架,其实质是通过“多次考试”为“一次考试”服务,非但没有减轻学业负担,还增加学生负担;二是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而忽视学生的选择权;三是没有推进配套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必须在中学内部和大学内部同步改革”,熊丙奇说,“这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使高校的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让校长的权力得以制约;二是使中学的评价体系与大学的招生评价体系接轨;三是使自主招生公开透明,让与推荐权、招生权接近的人受到监督。”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也是高考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如果发现学生档案失实,就要对学校领导和直接负责的教师问责,还要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内蒙古教育厅厅长李东升表示,高考改革不单是考试形式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让素质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新华视点”记者 张丽娜 孙闻 张晓晶 吴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