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我们不妨看看温家宝总理说的一段话,他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了80%,这是绝对的优势,甚至还要高,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这是温总理说的一句话。
我们再看一个数字,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做一个例子,在1999到2001年的3年间,农大的农村新生比例在39%左右,但是从2002年开始,农村新生的比例就连年下降,到2007年仅为31.2%。这是农业大学,我们才看到30%多一点的农村考生。
劳凯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关社会公平的指标。也就是说如果在大学的生源当中,农村和城市学生的比例失调的话,就证明我们现在录取学生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公平性的问题。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再连线熊丙奇教授,熊教授您好。
熊丙奇:
你好。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到怎么保证农村学生的利益不要受损。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农村的教育资源相比于城市来说就是薄弱,说到素质教育的时候,可能农村学生根本就不沾边,现在又要用一种综合素质考核的方式,去考核这些农村学生,他们不是会很吃亏吗?
熊丙奇:
对。实际上农村孩子在高考制度下的一种不公平的现象,这几年在加剧。刚才你讲的农业大学农村生源的比例是30%多一点,实际上有统计,在一些重点大学里面,农村生源的比例在20%左右。如果说我们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而且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不是特别的关注农村考生他的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话,出的一些题目更加倾向于考察城市的重点中学的学生,比如他的阅历,他的沟通能力,他的英语还有表达等等,这样的话,农村孩子可能会在这种综合评价中进一步吃亏,农村孩子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会进一步下降。
主持人:
熊教授我想听听您的看法,如果又能够保证这种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又能够保证农村学生占有相当比例的话,有什么做法吗?
熊丙奇:
我觉得有几个可行的途径,一个就是我们应该规定农村生源在学校中的比例,这个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曾经涉及过,应该规定重点大学在所有的生源之中,农村生源达到30%以上,因为目前的生源基本上就在30%以下,我们可以规定这样的一个生源比例。以前教育部也曾经规定过重点大学当地的生源比例不能超过30%,那么我们另外的规定就是一定要达到30%以上,这是我觉得可以做得到的。
第二点,我们觉得大学它实际上在对学生进行这样一个招生评价的时候,应该坚持一个教育标准,也就是说对农村孩子的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它实际上可以采取另外两个方式,一个是不进行面试评价。实际上在国外大学招生的时候也不进行面试评价的,它就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比如说中学的表现,它就可以录取,这样就是表征了它的公正性,而且综合素质评价可能还牵涉到,比如说如果是面试的话,牵涉到学生的一个面试成绩问题。再一个,在出题的时候,他也应该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公平性,就是说在整个出题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老师来综合考虑,那么在综合评价过程中,他执行的时候,就会更加注重农村学生的一个利益。
主持人:
好的,谢谢熊教授的建议,刚才您也说到了,不能用城市的标准、素质的标准去考核农村的学生,其实刚才熊教授也说到了这一点,是不是能够用一种,比如说一个是限制农村学生的比例,再一个就是专门面对他们,高校提出来一种我的自主招生的农村的农村版,你觉得可以吗?
劳凯声:
也不是不可以,实际上现在在做的这种评价、测量、研究当中,它就会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会设计不同的量表。我想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因为他们生活的背景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搞两个不同的版本,根据这样一些不同版本,使得录取的工作做得更客观一点,我想是可以的。
主持人:
两个版本,既然是城乡二元,不妨也体现在高校招生的时候,我们也来个二元,面对农村学生有农村学生的办法,面对城市学生有城市学生的办法。
那您说,当考核到素质的时候,因为有一个考核素质的这么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到底应当怎么制定?因为我们知道这很难量化,刚才您说了,很难,但是我们还要考,有什么办法?
劳凯声:
我想是这样的,一个个人的素质大致上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素质,我们可以量化,通过一种分数的方式把它表征出来;另外一类是完全不能量化的,这种素质主要是根据评价者,他会给他的一个总的看法,然后会得出一个他对这个学生素质的一个评价,那么我觉得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哪一些素质,就是有很多素质它并不是表现出一种好坏和高低的差别,比方说有的人外向一点,有的人内向一点,你不能说外向的就好,内向的就不好,因为他只是两个不同的个性而已。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必须要把我必须要考察的素质挑出来,这些素质我又能够通过一种方式来做比较,把甲和乙放在一起,我们有可能去做比较,如果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不可能做比较,那我们就不能用它来做高考的录取标准。
现在实际上我们很随意,从临沂的做法来看,它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所以现在提出来的比方说拿一张中学填的表,这个东西一方面是非常主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