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我们再听听另外一位教育学者的看法,我们来连线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熊丙奇先生,熊教授您好。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你好。
主持人:
山东临沂师范学院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的这么一个决定,是不是录取他的这种机制,放到了高中时期的评语上,您怎么看待这种做法?
熊丙奇:
刚才劳教授已经讲到了,它这个学院的做法并不是最新的做法,为什么会变成今天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到以前这种1:1.2投档的比例变化的一个过程。最初的时候,1:1.2,它是学校在执行过程之中,学校在操作的时候是学校有自主权的,后来由于它的标准不是特别清晰,因此就被社会指责这其中有潜规则。
后来随着学校应对社会的质疑,就推出了两项做法:一个就是在高考之前,实际上就是事先确定学生是不是优秀生或者优惠生,给优秀生和优惠生适当的一个录取的优惠照顾,比如说达到投档线之后加20分,或者加10分,或者加5分排序,但是这样一个做法后来又被认为是有权势交易。因此随着这样一个不断的质疑,学校在操作1:1.2这样一个投档比例的时候,就越来越不敢再加上其他的因素来考察,而完全实行从高到低分数这样的录取。
2007年的时候,复旦大学就率先提出取消校内的优惠加分,也就是说取消优惠生和优秀生。
主持人:
熊教授我打断您一下,刚才我们说到山东临沂师范学院这种方式,它把这个考核很大程度上交给了高中,它以高中的评语来考核一个学生,但问题是高中的评价是不是可靠,另外班主任的评语是不是就是准确无误呢,因为如果这个做不到的话,对孩子来说可是影响他一辈子的一个事情。
熊丙奇:
对。为什么说有这么大的质疑,刚才我们有这个演进过程,发现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靠不住的,因此大家有质疑。现在把高校评价学生的权利,转移到由高中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同样靠不住的因素也存在。因此大家认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它的公平性如何,它的公信力如何,因此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的话,那么这个质疑肯定是不会消除的。
主持人:
好的,谢谢熊教授,稍候我们会继续连线您。
劳教授,刚才我们也问到熊教授,关于怎么让班主任老师的评价更客观。因为临沂师范学院的同志本身也说了,他这里面有一些不规范的东西,但问题是怎么能够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客观?
劳凯声:
我想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也是最近几年,高等学校考试录取逐步的走偏,走向只侧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考察,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既然是综合评价,它应该有足够多的方面和足够多的信息,来提供给一个评价者,让他可以全面地来衡量一个学生他实际的水平怎么样。如果说我们现在只是通过一个方面,比方说我们只通过这个学生所在的高中的班主任老师他填的一张表格,那么这张表格的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只是一个人的观点。
主持人: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学校它是怎么进行考核的,它说要看几个成绩,高考的语文成绩、会考的语文成绩、修读的语文成绩,这些成绩要看,这是硬的,还有中学的评价,评价里面还有六大因素,我们看有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健康、审美表现,您觉得细化到这些了,能不能考核出这个学生的素质来?
劳凯声:
的确是一些大的方面,就是这些大的方面,我们还要把它分解成可以比较,可以量化的要素。
主持人:
比如说。
劳凯声:
比如说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这种道德水平它会表现在很多方面,个人的行为方面,社会的公益的意识方面等等。我知道在国外,很多国家在录取一个学生的时候,它会考察他的这样一些方面的情况怎么样,比方说他做社会公益方面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他需要出示这方面的证明;他做社会工作,比方说我是某一个组织的一个领袖,是这个教堂的某一个合唱队的声部长等等,这样表明他做社会工作的这样一种才能。
所以我想这样一些东西能不能来比较,关键是看它是不是获得了客观的信息,如果能够获得客观的信息,应该说他还是可以比较的。
主持人:
应该说高考是保证一个社会公平的底线,那么我们今天关注高考的严肃性还有公平性,高考的任何的纤毫变动,都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那么人们在关注录取学生标准的同时也有其他的担心,我们的节目稍候回来再说。
主持人:
采用综合素质考核这样的一种方法来决定是否录取一个学生进入到大学,人们还有一个很深的担心,就是是否会出现城乡差距而造成的在录取学生时候的一些标准的不同。
(播放短片)
解说:
高分退档的背后,谁来保证公平。公平,成为不少媒体评论此次山东临沂退档事件的关键词。一种普遍的担心就是,作为录取依据的综合素质评价会不会将一批农村学子挡在校园之外。
12名被退档的学生,究竟是因为哪一项综合素质评价被退档?他们是否像一些媒体猜测的一样,来自基础教育并不发达的农村,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向临沂师范学院招生办求证,但负责人表示,根据相关规定,他们不能透露学生的个人信息。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担忧是有现实依据的,因为招生中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被很多人认为城市考生受益更多,推进迅速的自主招生就是一个例证。
这是吉林大学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2009年自主招生实施办法,其招生对象与条件之一是:具有文学外语方面的特殊才能,高中阶段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前20名),或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优胜奖(前20名)等,或出版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且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一贯优秀者。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些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相对于落后的农村生源而言很难达到。而吉林大学的录取结果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现实。我们专门登录吉林大学网站进行查阅,发现在吉林大学之后公布的自主招生名单上,31名入围者大多来自各大中城市的重点高中。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今年,我国共有76所高校作为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院校,且大多为国内名校,而作为一般本科的临沂师范学院只是山东省仅有的两所试点院校之一,未来高校的招生制度改革无疑还会进一步扩大,如何在招生改革的过程中兼顾对农村学生的公平,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主持人:
劳教授,今天我们努力了一天,试图能够得到这12名被退档学生的信息,但是我们没有得到,于是也就不能给公众解除这些方面的疑虑。根据您在教育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当大学自主招生的时候,是不是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城市学生受益的要远远多于农村学生的受益?
劳凯声:
我想这是可能的五。也就是说,如果他在做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的时候,他如果侧重的是城市文化的取向,比方说他更多的测试的题、测试的范围是以城市文化为主,那么这时候对于农村出生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主持人:
您看临沂师范学院,实际上它的六项考核标准里面有两项,比如说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这跟农村的考生似乎就不搭边。
劳凯声:
对,因为实际上现在很多城市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比方说带着他们去做艺术、体育方面的(培训),参加一些特长班,所以我想综合素质不等于特长,如果综合素质就等于特长,那么显然城市考生比农村考生来说,在这点上,他的起点要高得多,对于农村考生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