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呼唤高校多样化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 宣勇
我来自地方院校,长期在一线从事高校的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今天围绕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提三条建议:
规划纲要需要明确构建一个科学的高等教育金字塔型的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大众化的首要特征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却出现了办学定位趋同现象。这不但造成了高校分工混乱和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
规划纲要在结构上给予高等教育机构一个规定性的分层与分类,考虑不同地区的分布,建立起“有效的功能分化制度”。
规划纲要需要规范推进大学章程的制订,培育大学的主体性,以避免政府对大学管理的越位与错位。大学的主体性是大学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而大学的行政化、官本位与功利主义倾向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学主体性的丧失,导致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式微,高校不高,大学不大。
我建议规划纲要应将大学章程的制订纳入考虑范围。在我看来,制定大学章程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通过大学所有者与相关利益者参与大学章程的制订而明确大学的办学定位,约束了管理者办学的自发性。另一方面,有了这样一个“防火墙”可以避免政府对大学的无限干预与权力扩张。
要关注大学管理者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办学的自觉性,以真正体现教育家办学。在办学过程中,这种自觉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使命的自觉。大学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组织的自觉。要有合乎于使命的组织结构和稳定的基层学术组织;三是质量的自觉。满足需求的质量是好的质量,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教学质量;四是文化的自觉。坚守学术为本的价值取向,目前知识分子最缺乏情态的自由,这源于很多现实因素,如学术评价体系、薪酬体系等。
规划纲要一定要体现对大学管理队伍职业化程度的要求与培养。因为要管理一个庞大的现代大学,牵涉到资金运作、资源整合、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教学质量与学科学术的管理等,没有一定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素养是做不好的。
让规划纲要真正管用
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 蔡福全
温总理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真正管用,我理解,“用”就是“实践”,“管用”就是有实效。结合我们的实践,就基础教育谈几点建议。
学区化促进中小学相对均衡。义务教育中优质资源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设施设备、师资和教育质量三个方面。2004年东城区实行了学区化管理,按照行政区划,将全区划分为五大学区,学校的大门向学区内学生、教师、社区居民有组织地敞开,学生可以有组织地使用学区内的体育场、实验室、礼堂;优秀教师可以跨校兼课、跨校教研。这样,优质学校资源为学区共享。2008年,我们又在8所学校间开展学校联盟试点,实现优质资源校对一般校“点对点”的引领,我们希望教育规划纲要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倡多种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思路与实施途径。
知行统一能更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与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和周课时总量相结合,在中共东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天工程”,全市500余家社会单位为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敞开大门。规划纲要作为国家意志,应该在净化社会环境,鼓励支持社会各团体、各单位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条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举措。
打通信息壁垒,推动教育现代化。既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又避免形成资源壁垒。我区从2007年起,制定“学习e网通”方案,将原有的“教师研修网”、“学生自主学习网”和教育部门行政管理网等整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研究,以更加科学、个性化的信息手段,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人的终身学习需求。
加强对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先进教育理念。自1998年开始,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我区30多所学校和全国14个省市区1000余所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我建议,规划纲要反映以下内容:教育应树立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功能;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等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将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纳入现代学校建设,帮助青少年及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校长刘淑珍
职业教育目前已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现在我国的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而且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这已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的突出因素之一。因此,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需要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为了让职业教育真正热起来,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还需做好一系列工作:
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要注重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教育模式。建立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服务。同时,建立畅通的继续学习之路,构建适应技术人才和服务类人才的多途径高等职教体系。
教育外部也要给予职业教育以支持。一方面,要制定尊重技能人才、公正待遇的相关政策,如工资制度真正做到岗位工资,高技能人才与知识研究型人才的综合待遇水平相近或持平,选拔人才时同等考虑等。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因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改革,要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学校、企业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要给予政策上的配套,让校企合作有持续下去的政策保障,在政策保障的同时有健全的制度作为配套。
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100亿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并且从2007年秋季起,出台了一系列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政策,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需要继续加大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力度。对考核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加大对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特别是保证充足的学生实习材料;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投入。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吸引力就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应建立对导师的评价机制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沈国章
目前,很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不高。现在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学科整体的文化、思想的把握,期望今后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和培养;在教材的编写上也要下功夫,例如物理的教材,不要都是定理、公式和题目,而要把一些重要的科学史、科学家事迹、一些重要的科学思想的产生过程编入教材。哲学可以培养学生思想力、思维能力,应该给大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哲学课程;各级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
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健康的环境。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有些失衡,导师可以约束研究生,但却缺乏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机制。与国外研究生相比,国内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还不多;另外,现在我国的研究生学业压力大,且普遍缺乏批判精神,探索新知的欲望也不够强烈,这些都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科研基金,进一步改善高校的科研环境。同时创造条件使得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加国际会议或者出国深造。高校还要注重改善师生关系,建立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机制。保护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师生相互尊重、尊师重教的氛围。要切实减轻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让研究生精力充沛、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袁新文董洪亮 倪光辉 赵婀娜 伍修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