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这次事件使该实验室的发展遭到很大挫折,小组的8位研究生都对发展前途有忧虑,整个组在最近几个月的期刊投稿都面临着由于不信任而遭到拒绝的局面,将来这些学生如何健康成长和获得学位是目前药学院和学校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刊特约记者/王莉萍
论文事件发生后,作为当事人所在单位的浙江大学展开了调查。就这次调查的经过和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2009年2月8日上午,杨卫校长在浙大玉泉校区接受了本刊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论文造假一事对浙大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的主体是当事人所在单位,网上议论很多,认为其公正性可能要降低。你能否介绍一下浙大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杨卫:2008年10月16日,浙大药学院接到一封反映情况的来信。药学院的老师立即进行自查,初步查清后,贺海波写了一封书面检讨交到药学院,药学院将查清的资料交到浙大人事部门。10月26日,贺海波向学校上交了长达十余页的“检讨书”,并给编辑部写了要求撤稿的信,也向其导师认了错。
2008年11月13日学校召开会议,决定依据《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大约在11月下旬,我收到了一份由两家国外期刊主编联合发来的传真,其内容是这两家期刊刊登了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一稿双投文章,决定撤稿,并希望浙江大学进行内部调查。这样学校就展开了更大范围的调查。查找了校内能够说明问题的信息,包括财务账、科研课题申报、发表论文的确认记录等。
12月2日,我给这两位期刊主编回复:“学校已经调查并且处理了主要涉嫌人。对涉嫌在文章上署名的其他作者,他们都声称事先并不知情署名一事,且贺海波也承认自己伪造他人署名。因此,我想向你们了解是否有证据说明这样的声明是不成立的,如果有相关证据请告知我们,我们会把这件事继续查下去。”我收到在荷兰的那位期刊主编的回复“非常高兴贵校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内部调查。”
我最近收到另外一家国际期刊于1月20日发来的信件,由于我春节在北京度假,到2月5日才看到这封信。
信中大致内容是:“已经知道您正在贵校领导对最近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我们很满意,但是还有一个疑问要您澄清,我们刊登的一篇(涉及到贺海波的)文章和其他期刊发表的文章有部分重复,我们已经得知在其他期刊上这篇文章已经被撤稿,但我们期刊刊登在先。如果仅属于一稿多投现象,则这篇稿件可以不撤销。请告知该论文除一稿多投外是否还涉及到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我们根据前一段查证的结果,当天就发传真给这位主编,说明该论文的图5涉及到贺以前在博士学习单位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但文中的作者署名和单位署名却没有反映该单位和合作者,该文章仅署名浙江大学不合适,向该期刊提出撤稿要求。
从目前看,我们没有得到这些期刊主编们对其他署名作者的指证。如果所有的当事人都是一个说法(即贺海波擅自署名了其他作者),而又没有客观的证据来支持相反的结论,那么所有这些人证便组成了证据链,共同指向贺海波一个人,而其他涉嫌署名人则得以解脱。在没有新证据的前提下,我们无法质疑其他的(被他人擅署的)涉嫌署名作者参与了造假。但是如果有新的证据,我们还是会继续查下去。视社会关注的情况,学校可用一定的方式公布调查进展情况,但应当注意保护当事人隐私和权益。
中国新闻周刊:国外期刊发稿需要每一个署名作者签名,贺海波是如何得到这些签名或者印章的?要求署实验室主任名是浙大规则,还是吴理茂独创,所有发表论文是否他都签字了?
杨卫:据贺海波10月下旬与药学院调查组的交谈中所述,其涉嫌作假的文章中,文中印出的通信作者的E-mail是吴理茂的,但贺海波通过期刊的电子投稿平台投稿时,写的联系E-mail是自己的,并没有把吴老师的E-mail留上去。在上述我与几位期刊主编的信函中,也询问了有无证据怀疑其他在上述论文中列为署名作者的人与这些期刊联系过,但是至今尚未收到这些主编对这类行为的指证。
另外,不是所有的期刊都要求版面费,所涉及5种期刊中不要版面费为大多数。
由于吴理茂老师(在2008年7月前)是这个研究组中人事关系在浙大的唯一教师,绝大多数论文的通讯作者都署他的名字,组里的财务也由吴理茂负责。若没有擅署作者和通讯作者的事情发生,通讯作者是肩负责任的。
中国新闻周刊:另外有一个争议是,有人提出2006年以后实验室的论文16篇涉嫌抄袭,贺海波署名的有5篇,这与浙大公布的数字有出入,你是怎么看?
杨卫:截至目前我们调查出的一共是14篇涉嫌有问题的论文,不包括涉嫌一稿双投的3组论文中的先发论文,也不包括被网络提及的另一组非浙大作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的先中文发表后英文发表的论文。但应该说涉嫌造假、剽窃、有意一稿多投等严重学术欺诈行为的论文主要来自贺海波,贺的8篇文章中,有两篇全部剽窃其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数据;有两篇部分是自己的实验数据,部分是剽窃内容;有两篇是一稿两投,实验数据全部是自己完成;有两篇实验数据全部由自己完成。其中文章中还存在一些图片、说明、数据和文字张冠李戴的情况。
另外6篇的问题是:
前两篇,是两篇论文的一张图与数据重复问题。在发表论文时,用错一组数据,该研究生已经提供材料说明是数据使用失误。由流式细胞仪为两种中药测定的两组数据极为相似,测定结果曾放在一个文件夹中,写论文时错把一组数据使用了两次,另一组数据一次也没用到。其证据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有正确的图和数据(学校档案馆有论文归档)。该生属于粗心,没有证据表明其有故意重复使用数据的动机,因为两组数据非常接近,故意用错数据不能得到更有意义的结论。已经要求作者向杂志提出更正数据。
第三篇涉嫌一稿两投。经查证,作者投稿后,接到期刊的一封邮件表示同意接受,但此后拖了一年没有刊登。作者又将论文投给另外一家期刊,结果两家前后都刊登了这篇文章。这些有来往邮件为证。论文刊出后,他曾联系出版社撤回,没有收到回音。最近又写信出版社撤回论文,还是没有回音。
第四篇是涉嫌图片有问题。该文章与一篇涉及贺海波一稿两投的论文在不同图注下用了相似的图。经药理学专家鉴定两篇论文中的照片是相同的。
根据所提供的14天和4周实验原始资料,实验4周时有相应的一组完整照片,能够替代现有文章雷同图片的功能。据此分析贺的文章没有使用4周的照片,错用了14天的照片;两篇文章的柱状图,在数据上的确非常接近,但是相应的mRNA结果有细微的差异,尤其是第2、3泳道的β-actin是有差异的。因此该文章本身未发现学术不端行为。
另外有两组文章涉嫌中英文一稿双投。这两篇论文先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英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李院士的博士后。该博士后在到新单位时,将同样两篇文章以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并在没有征求李院士的情况下,将李院士擅属为中文稿的第一作者。作者承认刊发中文前没有经过李先生的同意。
中国新闻周刊:从读博士开始算起,贺海波从事学术工作也有很多年了,但是造假集中在2007~2008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今后有哪些措施来杜绝?
杨卫:这个实验室一共发表了20多篇文章,现在查出其中十几篇有程度不同的学风问题,这个实验室的学风和管理确实存在问题。应该说,学校相关的措施、制度都有,就是贯彻执行不到位。
2004年学校就出台了《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对教师、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进行学术活动时提出了应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视情节和后果轻重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目前学校成立了由学校常务副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术道德问题调查组,负责对涉嫌违反学术道德的教师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学校。
还有一个思路已经提上议程,对新教师、博士后的管理教育工作要加强,即从教育角度来编制一个正规、明晰的程序,一年对新教师进行一次培训,新入站博士后每三个月接受一次管理制度培训。另外,如通讯作者应负什么样的责任等内容也要普及教育。
中国新闻周刊:李连达院士主要挂职的这个药理学实验室最近几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贺海波事件是否影响到课题研究?
杨卫:药学院只有50多名教职工,成立初时实力相对较弱。2004年李先生受聘为浙大药学院(兼职)院长,有关中药药理的这个实验室就是在那一年成立。应该说中药药理学这个实验室是从无到有建成的。药学院近几年发展是不错的,一级学科评价进入前5名,整体发展势头是向上的。
这次事件的出现使该实验室的发展遭到很大挫折,小组的8位研究生都对发展前途有忧虑,整个组在最近几个月的期刊投稿都面临着由于不信任而遭到拒绝的局面,将来这些学生如何健康成长和获得学位是目前药学院和学校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来得及和李院士就这个研究组的未来发展进行沟通。学校已经指定一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该组研究生,还有一位担任副所长的教师兼管这个小组。但是带研究生需要专业对口且水平高的指导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