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市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裂变的土地。2005年,昆山财政收入达116亿元,吸纳外来建设者70万人,流向市外的劳务收入超过70亿元。昆山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万分之五的人口,吸聚了占全国23%。的到账外资,实现了占全国20%。的进出口总额,创造了占全国4%。的生产总值。
2005年底,昆山“双喜临门”: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排序中位列第一,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全面小康。
●经济、民生、社会和生态——小康指标体系是“指挥棒”
2003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指导和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在全国率先制订了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大类18项25条,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均经济指标,即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000元;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大民生指标;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等生态指标;社会安全、城乡居民依法自治率等政治文明指标。
2003年10月,昆山启动了小康指标系统监测工作,市委书记曹新平说:“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把理念变成了数字,是引导科学发展的指挥棒。”
2006年2月,省统计局开展“昆山百姓话小康”电话调查,利用国际通行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随机抽选了1028个电话对象,其中成功受访者500个,受访者对昆山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认可度高达73.2%,有5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标准。
●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把富民作为第一导向
2005年,昆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6亿元,进出口总额超330亿美元,但昆山人最引以自豪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809元和8519元。市长张国华说:“从昆山的实践看,全面小康社会最核心的、难度最大的是这两项指标。”
为了改变城乡居民收入滞后于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一状况,近年来,昆山把富民作为奔小康的第一导向,加强了工作力度。
昆山实施了“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3年共投资600万元,使24万农村劳动力的80%得到了培训,全市农民就业比例达到90%,有了稳定的收入。由农民自愿组合成立的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社应运而生,发展“房东经济”,全市农民家庭物业户达77689户,占总户数的65%。
昆山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农民建立起以低保、养老、医疗、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的“五道保障”体系。目前,昆山低保覆盖率已达100%,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超过99%。在农村实施“拆一还一”的动迁政策,一户可得两三套住房,一套自住,余下出租。昆山公安部门房屋出租中介管理系统信息显示:全市共有5万户经营出租房,出租面积为354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突破5亿元。目前昆山农民收入45%来自工资,40%来自投资经营,15%来自政府的财政转移。
昆山对全市11万户农村家庭开展了历时一个多月的收入调查,然后由各镇统计干部及所在村的村民小组长入户核对,经农民签字认可。调查表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家庭达到65%以上。
如今,昆山市、镇、村三级领导,只要打开电脑,在农村家庭资料数据库中就可查到全市每户农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资料、技能培训、劳动力就业、物业经营和家庭收入五大类82个指标。
●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故乡——让游子放下行囊
记者手头有一本印刷精美的《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它集中了安居、就业、求学、求医、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免费发给“新昆山人”。
近年昆山的外来人口呈爆炸式增长,2000年才13万,2005年达到70万。而本地户籍人口为65万,其中又有1/3是近几年“入籍”的。一位“新昆山人”感叹:“昆山是个可以让在外闯荡的人放下行囊的地方。”
昆山的不少干部都能脱口说出一个数据:每增加一个“新昆山人”,就增加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市委书记曹新平有句话沁人肺腑:“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故乡。”
昆山成立了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切实保护他们在就业、社保、司法、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实施集中居住工程,解决了50多万“新昆山人”的居住问题;全市28所公办中小学校和11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向“新昆山人”子女敞开就学大门,有3万多名“新昆山人”子女在昆山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启动“新昆山人”子女健康行动,为全市1万多名“新昆山人”子女免费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举办了“新昆山人风采”征文、戏曲、书法、绘画比赛,为“新昆山人”在昆山发展提供平台。
2005年,昆山每出售的100套房子中,就有38套是“新昆山人”买的,今年将达到42套,“新昆山人”对昆山的认可度和归属感可见一斑。(龚永泉 富子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