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中国7亿元国债投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了《2007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指南》包括发改委07年安排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的涉农投资主要项目。依不同的投资方向,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类、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类、改善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类、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类四大类,共涉及41个项目。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类项目,着力于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的整体面貌。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

项目基本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地区由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又远离电网,至今尚未解决用电问题。2002年至2003年,为解决无电乡乡政府所在地用电问题,利用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国家实施了“送电到乡”工程,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并取得明显成效,解决了近200万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将在已实施“送电到乡”工程基础上,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送电到村”工程),逐步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投资规模和重点

投资规模:2007年国家初步安排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国债(拨款)资金 7亿元。

安排重点:重点安排中西部地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安排可通过电网延伸解决用电的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屯,电网延伸不到的,可通过光伏发电、风电来解决,对于人口居住过于分散的要结合生态移民统筹考虑。在投资安排上向水库库区和华侨农场倾斜。2007年集中解决华侨农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申报程序和要求

申报程序: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年度实施的工程项目和投资,由省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法人通过省级发展改革委统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

相关要求:各地及各省(区、市)要编制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度实施项目要完成工程技术方案设计,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省级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落实项目建设资本金,取得银行贷款承诺函;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汇总后于每年的3月底以前,将本年度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具体项目、工程方案、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以及投资计划建议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投资补助标准:西藏80%,四川藏区、青海藏区、新疆南疆15个贫困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8个东部省份不予补助,其余地区20%;项目法人以自有资金配套20%;其余为银行贷款。

项目后期管理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或授权委托的机构)统一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各省级发展改革委负责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规划编制和有关协调管理工作。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负责各自电网系统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的实施和管理,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岳川)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霞浦:“户户通电”结束福建无电村历史 惠及751户农家
农村能源问题突出 全国尚有1000 多万无电人口
广西“十一五”解决10.7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
国家电网公司到2010年解决120万无电户用电问题
西藏近50万农牧民告别无电历史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