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〇七年六月
前言
为了更好地指导地方发展改革委和有关方面做好政府支农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重点建设领域,增强支农投资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社会对政府支农投资的监督,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试编了年度政府支农投资指南,重点介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2006年安排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农林水利主要项目,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提高政府支农投资使用效率,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特编制2007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本指南所涉及范围扩大为: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资金中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建设项目。具体内容包括:项目类别、基本情况、年度投资重点、建设内容、申报程序和要求、项目后期管理等。
本指南可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门户网站(www.ndrc.gov.cn)查询。
第一部分 2007年中央政府支农投资综述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确保全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总支出超过上年,确保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比重高于上年,确保全年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额高于上年。据统计,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36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约5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重点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投资60亿元,比上年增加4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投入69亿元,使2897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直接受益;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25亿元,带动地方政府投入15.6亿元,全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450万户;安排中央安排投资190亿元,地方投入240亿元,共改扩建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12万公里;无电地区电力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建设得到加强。二是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年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49746万吨,比上年增加1344万吨;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产品优质率、生产集中度和产区加工度进一步提高,优质小麦和优质水稻比重分别达到55%和69%,比上年各提高6个和4个百分点。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年安排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60亿元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西部“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2007年,要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支农投入,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中发[2007]1号文件明确要求,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快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一是确保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初步安排,全年用于农林水利气象和扶贫,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等全口径的中央投资约620亿元。二是确保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高于上年,重点支持粮食生产、“水气路电”、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农村扶贫等方面。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高于上年。同时,继续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