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国内油价压力增大 中石油中石化均否认申请涨价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理顺能源定价机制迫切

“我国的低价能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环境成本,要想达到节能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而形成能源资源价格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能源资源成本的还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周大地曾如此表示。

认为我国能源价格过低的专家为数不少。“中国能源稀缺程度未反映在价格上。价格的扭曲导致供需双方不能得到准确信号,进而导致消费扭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在“2007年中国能源投资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平均的能源价格仅是发达国家能源平均价格的40%。由于能源价格过于便宜,以致传递给人一个错误信号——能源可以随便用,造成了对能源的进一步浪费。

“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并未完成GDP能耗至少下降4%的目标。而“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末完成20%的降耗目标,意味着平均每年至少要完成4%的任务。2006年目标的落空,意味着今后4年的压力更大。

“如果能源定价机制不改革,我们提节能降耗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今年年初,在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节能降耗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董秀成如是说。

在他看来,能源定价机制是整个能源改革的核心。由于能源定价机制不完善,能源价格水平和定价机制都没有完全市场化,能源价格不反映能源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能源低价消费的现状就无法改变,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能耗降低的节约型社会体制。

事件追踪

中石油中石化均否认递交涨价申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石油中石化已经向国家发改委提交成品油涨价申请,最初方案是以调升汽油价格为主,其中建议每吨汽油价格上调200元人民币以上,每吨柴油价格上调150元左右。

记者昨日致电中石油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表示没有听说中石油已经上交成品油涨价申请的事情,更不知道申请的具体细节。这位负责人建议记者询问中石油秘书二处,他们应该经手上交申请的事情。

记者随后致电中石油秘书二处。接受采访的负责人在听说记者询问有关中石油向发改委提交的成品油涨价申请时,竟然大呼奇怪。

中石化接受采访的相关负责人也都说没有听说向发改委递交申请的事情。中石化一个炼油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提高成品油价格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并不知道中石化是否已经递交申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是综合研究中国能源问题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发改委的直属事业单位。该所所长韩文科也表示,没有听说中石油中石化申请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消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能源专家此前曾分析认为,如果国际油价维持在7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国内成品油价格肯定将再次上调,如果不上调成品油价格,国内炼企将承担巨额亏损。

来源: 北京商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国际炒家哄抬油价 成品油价可能10月上调
国际油价一路上行 新一轮油价上涨压力逼近中国
油价站上70美元高位 中国加速搭建能源预警体系
国际油价升至近10个月新高
油价再度高烧 灼痛炼油企业
九月新高!国际油价刺破70美元
商务部研究室调研报告预测未来两月油价上涨
郑州商品交易所菜油价格大幅下挫
王金祥:即使油价至每桶$70也会增加战略石油储备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