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25.1%,都是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哪一个是真的?
国家统计局对此回应称:房价上涨“1.5%”是全年的平均涨幅,2009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年初惨淡,年尾红火,综合全年涨幅并不是很高。
而更早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的数据,被网民冠以工资“被增长”。
“大家对有些统计数字的质疑,涉及到公众对统计的了解程度。”我国权威的统计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金勇进对《法治周末》记者解释说,“物价是一个平均值,每一件商品价格后面还有一个权数,是一个加权平均值。房价也是平均值,它综合考虑房地产类型、区域、地段、结构等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按照不同类型的房地产的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当年的房地产价格同比数据。”
金勇进说:“工资也是平均值。纵向上分时间,横向上分行业,有的行业工资涨得很厉害,但有的行业工资不但没涨还减少了。很多时候个人的感受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
“长期以来,主要以平均数统计为代表,在个体之间差异性很小的时候平均数代表性很强,现在个体差异扩大,平均数的缺陷就暴露出来,公布平均数数据时又缺少对特定因素的相关解释。”业内人士曾表示,官方统计只公布一个平均数,很难把实际中的差异化反映出来。
少数地方政府“编”数据
公众感受与统计数据“大相径庭”,不仅仅是“被平均”的问题。
“这里面还有一个数据源的问题。”金勇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数据源出问题,即使统计方法是正确的,结果也会出现偏差。”
数据源的问题,并非空穴来风。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近期全国实时价格应急监测调查业务培训班上表示,一些物价局工作人员不到农产品和集贸市场去调查产品具体价格,而是根据之前的数据或者媒体提供的数据坐在办公室里进行估计、编造数据,导致一些产品价格不准确,实时价格未能正常反映,影响有关部门决策。
“比如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这个数据,在采集过程中,这是由房地产企业填报的数据。不论是统计人员调查还是其他人员提供,或者申报者自己报的数据,这个数据本身是有问题的。”金勇进说,“在房价方面,调查员就应该去现场看房子销售价格。”
除去房价指数、CPI,备受质疑的还有地方GDP。
2000年至2008年,各省份核算的GDP增长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高,且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7月2日之前公布的2009年全国GDP增幅为8.7%(7月2日,国家统计局将此数据修改为9.1%),但各省区市GDP总量加起来,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
对此,金勇进认为,“这是社会因素。这个错不应该记到统计部门头上。我国政府统计数据采用的是逐级汇总的方法,县———市———省———中央。当地政府的领导对GDP过于关心”。
一位基层统计局统计人员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他们是“又不能说实话,又不能不说实话,只能尽量贴近实际,找理由来说明这个数字是可靠的,贴近实际的”。
据了解,核算GDP所需的基础数据相当多,仅国家统计局报表中就有3000多个指标与GDP核算有关。进行大面积调查时,如果有一部分数据不真实,将直接导致GDP数据失真。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曾指出,近年来,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致使少数地方政府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
传统指标难以说清新问题
同样被广泛质疑的还有失业率。
被称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困难一年”的2009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经济过热的2007年,失业率为4%。2002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中国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