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是“社会的温度计”。但近年来,因百姓的切身感受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导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数据屡遭质疑。
一位基层统计局统计人员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他们是“又不能说实话,又不能不说实话,只能尽量贴近实际,找理由来说明这个数字是可靠的,贴近实际的”。
权威统计专家认为,其中既有统计方法的原因,也有数据来源造假的原因,更在于统计法是一部软法,导致实践中不能认定统计数据为假,进而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
官方统计数据屡屡“失真”怨谁
国家统计局2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
相比之下,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公布的2009年房价涨幅24%以及国土部下属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公布的住宅价格上涨25.1%,更贴近公众的感受。
1.5%、24%、25.1%,都是权威部分发布的数据,哪一个是真的?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11.1%;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了2.6%,其中6月份上涨了2.9%。
数据刚一公布,就招致网民议论纷纷。
一名网友在博客中写道:“去年我花两元钱吃4个苹果,现在花4元钱吃两个苹果,生活质量下降了1倍,GDP却增长了1倍———这就是CPI、GDP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真实关系。”
事实上,网民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疑并不止于此。因百姓的切身感受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诸如“被统计”、“被增长”、“被富裕”等诸多“被”字头的话语,纷纷在官方统计数字公布之后出现。
“统计相当于‘号脉’。”中国科学院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二平说,“号脉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然而,不科学、不准确的统计数据就像失修的“马钉”,差之毫厘,可能带来谬之千里的决策结果。
统计数据被指“虚假”
CPI、工资、房价等等,这些都是牵动百姓神经的数据。
网民最近一次跟国家统计局叫板,就缘自今年5月份蔬菜价格“发烧”。当时,国家统计局发布上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8%。
在大蒜价格暴涨的情况下,这样一个与公众感受“大相径庭”的CPI数据,让人无法接受。
针对质疑,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公开回应说,CPI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是八大类商品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括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
面对持续高涨的物价,国家统计局的解释,并不能有效消弭网民的质疑。
同样的情形,今年2月也发生过一次。
国家统计局2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
该数据一经公布,立即引来如潮水般的议论,一度被认为这是最严重“失真”的数据。
相比之下,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公布的2009年房价涨幅24%以及国土部下属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公布的住宅价格上涨25.1%,更贴近公众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