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日出西边雨。正当西方国家为经济复苏放缓“急”的焦头烂额之时,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则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中的成长之烦恼。
继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宏观经济数据后,各地鱼贯而出地竞相上演GDP增长秀。从目前业已正式发布的地方GDP增长数据看,有16个省、市、自治区的GDP高于全国GDP增长数据,其中即便相对较低的北京上半年GDP增速也达到12%,高于上半年全国11.1%的GDP增速。顿时引发市场对地方GDP“注水”的质疑。
地方GDP加总高于全国GDP统计水平,应该说业已司空见惯,去年上半年中央地方GDP之差达到1.4万亿元。
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居民对宏观经济和政策观念淡薄,在中国宏观数据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是休戚相关的。如一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1.9%,经济面临过热趋势,政府随后出台了房产新政等调控手段就直接影响老百姓的住房消费或投资行为;再如CPI数据,它是政府是否加息的主要指标之一,这对带有较强或主动或被动储蓄偏好的居民而言,决定着其是否储蓄、以活期还是定期储蓄等行为。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一些统计数据无法相互佐证,甚至相互打架,增加了宏观调控工具选择的不确定性,进而使居民面临着明显的政策难以预见性。
具体而言,对于当前全国与地方GDP数据所出现的内讧,主流观点认为,地方政府给当地GDP注水问题和统计方法、统计口径问题(即存在较大的重复统计问题)导致了中央地方统计数据不一致。但重复统计只是导致中央地方GDP数据差异的原因之一,而且重复统计问题可以通过改革统计方法和手段、增加统计数据透明度等得以改善。
把中央、地方统计数据打架单纯归因于地方政府注水,实际上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结合今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去年房价同比增长1.5%,以及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与居民现实感受差距较大的统计数据,市场对中央地方GDP数据之差的质疑,本质上是对中国统计系统整体统计数据权威性的考验。不能排除地方统计数据相对接近现实的可能性,毕竟,由于都可能存在统计方法的问题,又无法获得充分证据证明哪个更准确。
由此可见,当前不论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还是地方部分的统计数据,都面临着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考验。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统计质量、改进统计方法和手段,为市场提供更具可信的统计数据,而非不同政府部门和上下级间相互推诿和归罪。刘晓忠(上海 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