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7月30日报道
“我们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着高估现象。”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昨天表示。
当天,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联合举办“《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并正式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
魏后凯在代表课题组做主题报告时提出上述观点。
“目前中国46.59%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上不完全的城镇化率。”魏后凯说,“假如考虑到三个方面因素,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个百分点左右。”
三方面因素包括农民工在城镇常住人口方面统计的精确性、能否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以及“城中村”现象等。
根据现行的统计方法,城镇人口包括城镇常住的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底的统计,外出的农民工在1.4亿左右。
虽然现在这些农民工里面,有多少常住半年以上、统计为常住人口的还不太清楚。但这些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方面很难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据社科院副院长武寅介绍,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净增1.6亿人。
魏后凯认为,尽管从统计上看,这些年来中国的城镇化人口比重在不断地提升,但是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的质量还比较低,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不相适应。
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是速度过快,而是结构失衡和质量不高。
比如,大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但人口集聚相对不足,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其人口城镇化。
魏后凯强调,由于资源的垄断和行政配置特点,各种资源向大城市和行政中心高度集聚,形成典型的极化特征,导致特大、超大和超特大城市过度膨胀,而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
“近年来小城市数量越来越少,城市规模结构优向‘倒金字塔’形演变的趋势。”他说。
城市化推进方式的不科学和不合理,造成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城市品质和城镇化质量较低。”魏后凯说。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则用“四不一无”概括当前需要警惕的地方:
不完全:城市化水平有虚高之嫌,社会服务、城市基础设施相应没有到位;不平衡:城市化的密度、地区差异在不断地扩大;不协调:资源环境和环保有压力;不公平:资源配置挤化现象非常严重;无特色:城市发展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没有什么特色。
对此,社科院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的城市化向全面的城市化转变,要加快全面城市化,核心的方面就是着力解决农民的社会化问题。要解决城市的民生跟城市的社会问题,假如不解决上亿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中国的城镇化就不完全;由粗放型向可持续的城市化转型。
蓝皮书认为,中国城镇化必将进入一个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出现并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强调,发展大城市、特大型城市是中国未来非常重要的选择,而改革的突破,比如说户籍管理体制等方面选择中小城市相对稳妥一些。(第一财经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