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工作完成近半
“堆积多、时间跨度长是下王岗遗址的一个特点。”高江涛说,这个遗址从史前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到西周、明清、近代,都没有断层。在一个发掘坑的横切面上,记者清晰地看到从古至今、从下到上的文化堆积层。
“这次发掘中,西周早期的遗存特别丰富,这是非常珍贵的。”站在土堆上,高江涛有些激动地说,楚文化研究有一个瓶颈,就是早期楚文化相关出土文物不多,研究一直缺乏依据。他相信,此次发掘是研究早期楚文化的“一缕曙光”。
开展文物抢救工作以来,南阳市已经完成发掘项目65个,发掘面积9万多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000余座,灰坑4000余个,陶窑、井、房基等其它遗迹5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7000余件。淅川县文物局副局长刘国奇表示,目前全县已完成52处发掘,有7处正在进行,发掘工作完成近半。库区其余考古发掘项目将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全部完成。
唤醒文明的记忆
中原大地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明,唤醒世人对古文明的记忆。从旧石器时代的化石遗存,到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物古迹,在淅川都找到了实物例证。
2006年,淅川县仓房镇东南方向徐家岭附近发现一座大型楚国贵族墓葬。其中,11号墓呈“甲”字形,出土文物包括5个鼎和4个缶。经考古专家勘察后认为,该墓葬为战国早期的楚国贵族墓葬,墓主人可能是大夫级贵族。据悉,徐家岭楚墓是目前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比较完整且出土文物较多的一座大型楚墓葬。它的发掘,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发展、丧葬习俗、楚国与周围各诸侯国的关系等,都提供了很好的凭证。
位于淅川县上集镇的沟湾遗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7年7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开始发掘,至今已完成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现象包括陶窑、灰坑、墓葬、瓮棺葬和烧土堆积等共计770个。出土文物包括铜钱、铜镜、铁灯、玉器等。其中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对研究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探讨黄河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状况,都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越来越多文物和遗存的出土,一幅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画卷在丹江口库区渐渐铺开。文物抢救工程还在继续,古文明的“足迹”也离我们越来越近。赖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