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2009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充分发挥海洋环境监测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行政管理、国家权益维护和人民生活的服务作用,在做好南海区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区内海洋倾倒和海洋工程的监视监测,实现了对海洋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监管;通过对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海洋功能区及赤潮溢油应急的监测,保障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南海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数据。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对珠江口、大亚湾和南沙群岛等重点海域进行了针对性强化监测,并深化了相关评价工作。
2009年,南海区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750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21.3%。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及江门、阳江和湛江等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70.5%的监测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依然较大。铜等重金属在珠江口海域的大气输入通量仍呈上升趋势。海洋垃圾总体数量处于较低水平。
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较脆弱,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分别占所监测生态系统的50%、40%和10%。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其功能需求。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南海区赤潮发生次数与上年相同,累计面积升高。海岸侵蚀整体情况趋于好转,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状况基本稳定。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轻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
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严重污染海域: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