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6主要任务 -中国今年GDP达8.3%以上 2010年望"冲九" 持续增长三隐忧 实录 -北极因气候变暖冰雪融化加快 恒河或干枯 曲麻莱县冰川消融真相 -解放军营房建筑面积标准颁布 适度调整 军职150-190平米/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强调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2万奖学金名额打造亚最大留学目的地 申请留学难享自招推荐 -贵州茅台明年涨价13% 市场:将提升公司业绩 专家:将引酒类跟涨 -受益4万亿投资 上市公司GDP贡献率望超4成 券商佣金多已过亿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关注4大议题 1.5万人出席 气候变暖关乎每个人 -养老问题困扰数千万家庭 护理院多重困境 京养老医务室将纳医保
首页>>宏观经济
专家:中国经济要从重速度转到重质量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12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五化”

通过对形势的思考,李晓西进一步展开谈到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五化”。这里所说的“五化”,就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十七大报告里提出的。其中,着重谈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

首先谈到工业化

他说,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两个中期。由于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所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要考虑短期措施,同时也要考虑中国必须要完成工业化。但是由于危机,进行工业化就越发需要变通的思维,最大的变通思维就是新型工业化概念的提出。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对工业化的广义化,包括了三产、一产,包括了持续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非常有必要。中央把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近期应对危机与长期调整结构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推进工业化与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比如,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率提高密切相关,特别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有助于提高消费率。在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恢复中,工业的止跌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中长期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完成工业化是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是,如何使政府主导的高速工业化转变为市场调节的均衡增长的工业化?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实现节能、环保、保护资源的工业化?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加以解决。

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颜色是黑是白色,还是混合色?我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发展要带上更多的绿色。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多年来,黑色的东西确实多,能源、矿产,消耗量确实大,这么发展下去,我们就不能持续了,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必须要搞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个世界潮流,并不是我们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才提出来的。这也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事情,是全球的,面对气候变暖这样严峻的问题,我们讲新能源或者碳交易排放、减排等等,这都是必须做的。我们的海水55%被污染,河水50%以上被污染,这是非常严峻的。绿色经济将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会给我们子孙后代带来福祉。

城镇化是另一个重要话题

对此,李晓西讲了两个方面。其一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他说,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是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且是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如果城镇化能够健康顺利地推进,那么,消费需求的提高和服务业的发展都会更快一些。因此可以说,推进城镇化是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的重要途径。我国提高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空间。据测算,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 .5%左右,2014年可能超过50%,2020年将达到60%以上。这提示我们,应把推进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全力抓好。特别应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视推广成都等地城乡统筹的经验,防止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等弊病,使城镇化既为近期的保增长作出应有贡献,更对中长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二,实现城乡统筹。首先,城乡统筹就是一个大的资源配置,它涉及到将城市和农村的资源统筹来进行一个安排。在这个统筹和配置中,如果要讲占多大的比重这是一个事后的东西,事先比较难以准确判断,因此我们在制定规划时要留有空间。其次,资源配置要靠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合起来配置。市场化为动力是资源配置中最重要的。比如一个项目,它价格上去了,利润多了,市场资源自然就会多给它配置。反过来如果它没有客人,它的价格也不被大家认可,那么即使全靠政府的力量配置资源,也是支持不住的。这就是市场的强大力量。

但光靠市场的力量也不行,政府也要在几个方面投入。比如说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政府的力量支持它以后,它有了活力靠自己就能活了,走上了良性循环了,政府配置资源力量就可以减弱。因此我们讲,资源的配置应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一个是基础作用,一个是引导作用。

第三方面,市场化

要加快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可能有人会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不就是市场长期非理性繁荣的产物吗?为什么此时还要强调市场取向的改革呢?这是因为,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握好我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才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没有一个充分发育的市场,没有总供求的均衡,就来讨论实现消费与储蓄比率的合理化,是缺少客观依据的。我们绝不能犯矫枉过正的错误。

未来十年经济增速超7%

李晓西最后介绍、分析了一下三季度的经济形势。

中国的企业家调查中,70%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是有影响的,认为没有影响的是少数。但是,三季度中国G D P同比增长8.9%,确确实实在往上走。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了7个点,美国上升了4个点。尤其是美国消费还在提高,那中国未来的出口形势就有希望好转。

展望未来,未来十年中国经济速度是高是低是快是慢?我认为是持续在7%以上。2000年,我们讨论未来十年发展,当时说中国将进入世界四强,现在发现,说得还低了点。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高速度呢?我这一匹马还是有劲的,内需,潜力还很大。除了三驾马车,咱们还有四个轮子,资本、劳动、技术、资源。劳动和技术这两个轮子是越走越好,越来越有力量,大家看到我们技术装备在提高,劳动力供给还有潜力,我们的资源轮子有点问题,不那么圆了,走起来有点摇晃。三匹马总体来讲也不是都那么强,有点弱,但是拉着这个车走到7%,还是有信心的。这里面还需要探讨两个问题。一个,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左是右是东是西?我认为将继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上前进。这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呢?什么叫做中国模式。我想中国模式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关于国进民退,大家有很多担心,既然搞市场经济,民营经济还是要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才对。我自己有个概括,计划经济实际上是精英经济,相信少数人特别聪明能干,能够决定千千万万人的生产生活,市场经济是相信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经济活动,虽然是盲目的,但是是有规律的,有方向的。这两方面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究结合。

如果我们把国进看成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特殊的办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做,也是有问题的,尤其现在对一些民营企业采取的一些措施,要关闭小企业,因为你的产能太多了,这个东西已经过剩了,就要把你关掉。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产能过多了,最大的调整力量是什么?是市场。如果他犯了什么法,政府可以出面关闭。如果把过剩不过剩、是不是重复建设当成是否要关闭的一个理由,就太漠视市场的力量了。美国模式出事了,有人说市场经济有问题,还是计划经济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别忘了,集中力量办蠢事损失也不小。我想我们还是要进一步推进我们的体制改革,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上,我们能正确地、科学地理解它,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范围是内是外?我认为,将从对外开放走向向外发展。对外开放好像是我们敞开大门迎接别人,守株待兔,我们未来十年应该是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这次危机使外资来华投资2009年几乎全部亏损,他们的国际联系太多了,他们和国际市场接触越多,亏损越严重。以广东为例,广东三资企业亏损达到了将近20%,民营企业只有1.5%。我们现在到了把出口的主力、第一主体由外资变成内资的大好时机。我们的民营企业,温州的企业,他们出去买品牌,出去购技术,他们说现在品牌和技术价格大幅下降,现在需要银行支持他们资金,相信他们做得会很好。我觉得现在内资企业要尽快成长,我们的政策要对我们的内资尤其是民营企业给予与外资、与国有企业一样的支持。不管中国愿意不愿意,已经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我们去国外协调的时候,无论在IM F还是世界银行,话语权越来越大了。这个时候,恰恰是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好时机,我们现在能不能使大家振奋起来,使得我们各种企业全面参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候了。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十年以后就能看到它的曙光了。(记者 方烨)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专家解析:中国经济走出困难,又向何方?
中国经济明年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 严控新上项目
《经济蓝皮书》:明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有三隐忧
积极财政政策力挺中国经济 企业居民减负5500亿
专家把脉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定数 通胀还未到
中国经济处结构调整关键时刻 将谋划高质量增长
明年中国经济有望全面复苏 城市化仍是重要动力源
11月PMI数据出炉 中国经济稳步回升势头日益巩固
图片新闻:
业内专家透露:中央或投入四千亿元搭建智能电网
人保部试点城镇居民生育保障 选成都等七市先行(名单)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