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高抑制物价因素都存在
记者:看来,通胀预期是对未来通胀可能性的一种判断。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未来的通胀压力?
刘国光: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提出通胀预期管理,并不意味着通胀马上会来,也不意味着预期要来的通胀会很严重。
今后一段时间,有推动物价上升的因素,也有抑制物价上升的因素。前者包括:
——我国经济在二季度后较快回升,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
——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滞后效应将在半年后显现,(即使央行有控制信贷投放的意愿,但一些投资需要后续资金,货币信贷在明年仍可能持续扩张)可能推动股市、楼市和物价波动。
——从全球看,中国经济复苏最早,可能吸引国际热钱流入。
——食品价格仍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生猪存栏下降,“猪周期”可能再现,而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又比较大。
后者则包括: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即使结束经济衰退,也不可能回到2008年以前那种依靠过度消费支撑繁荣的状况,而是会降低消费、提高储蓄。这样,外需回升仍将缓慢,会抑制物价上涨。
——国内产能过剩的形势还在发展。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分配改革有待深化,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后劲可能不足,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
——今年农业收成较好,食品供应总体上不会发生大问题。
——最重要的是政策变动因素。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模拟预测,如果国内扩张性政策力度不收缩,2009年全年GDP增速将达8.2%,2010年达9.1%;2010年物价涨幅可控制在3%以下,不会出现通胀,其中第四季度物价涨幅会在3%-5%,属于轻度通胀。
这就是说,如果实施的宏观政策力度不变,明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仍在潜在增长率高限左右,到明年四季度才可能发生轻度通胀。如果未来宏观政策由宽松逐步收缩转型,那么情况就会更好。所以,只要宏观调控得当,就不必担心通货膨胀。不要一看物价上升就慌了,大家都去抢东西,那样只会加剧通胀。
汪同三:其实,分析当前物价回升的原因,就能判断出未来的通胀压力。
从国内看,当前物价水平虽有所上升,但是这种上升更多的是恢复性上涨。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时候,各方面经济数据都在上行,CPI必然也会相应上涨,这是正常的。我们预计明年CPI同比涨幅在3%左右,这对中国经济来讲也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货币信贷投放较多可能也是物价上升的重要原因。按今年的信贷月投放量估算,年内新增信贷可能达到10万亿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充足的信贷投放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如何化解货币信贷投放较多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相信货币当局能做出妥善的考虑和安排。
从国际上看,上一轮通胀主要是输入型通胀。近期,随着美元不断走贬,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上行,但这种输入型通胀短期内不会到来。因为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还不明朗,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不会快速上升,商品价格涨幅不会太大。
从这三方面分析,我们预计未来半年到一年内不会发生明显通货膨胀,公众大可不必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