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的前夕,海外针对中国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正在从隐形走向显形化。继此前欧洲部分光伏企业向欧盟申请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后,上周,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Q-Cells单方面终止与全球硅片第一大厂赛维LDK的合同;而中美之间刚刚签署的一个最大新能源合作项目也遭遇美国部分人士的反对。
对此,新能源商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海外新能源企业经营不堪重负可能是导致近期贸易摩擦加剧的深层背景。
中国光伏企业遇挫
上周四,Q-Cells单方面宣布终止与赛维LDK的供货合同,引发在全球光伏业界的一场强震。这成为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遭遇的最大挫折之一。
在一份公告中,Q-Cells声称赛维LDK未履行供货合同中若干重要条款,故单方面终止与赛维LDK于2007年12月所签订的供货合同。消息甫出,在美上市的赛维LDK股价立刻“雪崩”,瞬间暴跌22.86%。
当晚,赛维LDK发布声明否认上述指控,并称,“对于Q-Cells不正当地终止供货合同、违反供货合同协定以及不正当地作出银行保函的索回,公司将会强烈地捍卫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包括向国际商会提交合同规定但仍未开展的仲裁。”
不仅光伏,中国另一大新能源产业——风电的贸易同样受到海外的质疑。就在上月底,中国沈阳能源集团与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及美国天空风能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额达15亿美元的风能合作投资协议,由此创下中美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最大协议金额。但很快,这份大单在美国引发激烈的争论,有的批评“美国政府的清洁能源政策是在帮助外国增加就业”,有的则质疑中国生产的风力发电机质量能否过关。
贸易摩擦探源
“一直以来,国外光伏电池生产商的制造成本都居高不下,无法和亚洲及其他地区的电池厂家竞争。在金融危机没有爆发前,由于光伏市场持续火爆、产品供不应求,这种成本差异并未显出明显后果。但危机爆发后,全球光伏订单锐减,高成本已经令海外光伏电池生产商不堪重负。”上述专家说。
此前,Q-Cells公布的2009年度上半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营收同比下降了36.8%,仅为3.662亿欧元;经营收益为-4,760万欧元,远不及去年同期的1.191亿欧元。而公司上半年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含薄膜产品)达272.2MWp,几乎与去年同期相同。就在公布财报的同时,Q-Cells宣布旗下Thalheim厂将裁员500人,并且表示该厂的老旧硅晶圆生产线将关闭。
上述专家认为,这是造成Q-Cells无法履行该合同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事件也和之前德国光伏企业针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起反倾销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相比中国光伏企业目前的情况,德国光伏企业的处境要糟得多。在这种较为鲜明的对比之下,德国光伏企业对中国同行的怨憎与日俱增。加上近段时间,全球各主要贸易体对中国发起了密集的反倾销、反特保调查控告(如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等),在此影响和鼓励下,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贸易纠纷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在他看来,无论是德国光伏企业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申请还是此次贸易纠纷,都不是简单的贸易战问题,而有更深层次的背景,包括企业维护自身生存的需要以及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同时也不排除故意制造阻碍的考虑。 (记者 陈其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