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对中国经济发展了解尚不深入统计工作需要完善体系增强科学性
近期,统计部门再次被推到媒体的聚光灯下。这次不仅有来自中国主流媒体和网民的注目,而且还有海外媒体尖锐的批评之声。针对质疑,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高调回应,表示将致力于提高中国统计的能力、提高统计质量和公信力。
中国的统计数据为何屡次受到海外质疑?统计部门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为此,本报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他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有质疑是好事,因为有质疑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前进。
危机导致结构与数据背离
问:我们发布的统计数据为什么总是受到海外质疑?
汪同三:这是正常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海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了解不深入,另一个是我们自己的统计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海外对中国的情况了解不深入,这种质疑主要集中在用电量的问题上,这个事情其实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就出现过。那时我们报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但是用电量在下降。当时有一位叫罗斯基的美国学者对我们的数据提出了质疑。
那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在放缓,但我们相对其他受到冲击的国家来说,经济增速比较高,但用电量呈现负增长。那是中国第一次遇到比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速明显下降。所以,当时罗斯基提出这个问题很有道理。
如果粗看,只是从比较高的统计层次来看,确实是这样,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那就需要进一步作出分析: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当经济受到大的冲击产生波动时,它的结构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必然导致用电量发生变化。
这也使我们想到,在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从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用电量变动的重要性。因此,海外的质疑是个好事。
问:这一次的情形也是如此吗?
汪同三:这一次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海外重新再把那个故事演说一遍。只是这次提出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个别的经济学家了,它是一个国际机构——国际能源署。国际能源署的经济分析学家又炒了一次罗斯基的“冷饭”,但这次的水平不高。
总之,这种质疑是正常的,因为受到危机冲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用电量之间的背离。在经济复苏后,这种背离也会逐步恢复正常。
质疑之声值得我们思考
问:统计部门要消除海外质疑,需做哪些工作?
汪同三:需要改进的方面很多,比如要增强统计科学性,从业部门和人员要有责任心,要敬业,不要搞垄断。还有一个问题是地方数据的总和加起来比全国的数值要大。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愈演愈烈,值得统计部门深思。
统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体制和环境在不断变化,不像一些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体制那么稳定,大大增加了统计工作的难度。但是,还是希望统计部门尽快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水平的速度应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