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0日电 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酝酿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大变局,其路径不能说完全清晰,但迹象已处处可见。香港《经济导报》报道说,新经济时代浮出地平线。
美元独霸渐露疲态
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国家,美元取代英镑的地位,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创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相挂钩、其它货币比兑美元的国际间货币交易准则,由此奠定了美元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通货凌驾于世界其它货币之上的优势地位。1948年生效的关贸总协议确立了交易自由、市场开放的国际贸易准则,这推动了美元向全世界的流动。
但是,1970年代尼克松震荡后,美金变成了美纸,缺乏实物支撑和滥发冲动注定纸币体系本质上的不稳定。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警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而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代替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最核心的问题。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其中包括美元价值不稳定。其它经济体为了保障自身经济安全,倾向于增加美元储备,从而产生通缩倾向,并导致“穷国借钱给富国”的奇特格局,这种模式恐不能持久。在一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全球显然不应该只依赖某单一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从目前来看,要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元霸权”,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改革将是各国政府不断博弈的过程。挑战美元霸权并不等于就能立即终结美元霸权。因为要终结美元霸权必须建立起新的国际金融秩序,而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则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美国再找不到新的“神话”来续写,找不到维系债务经济的利润模式,找不到继续维持霸权的理由,则美国经济很有可能要随着这次金融海啸而逐渐退潮,美元霸权的瓦解将是大势所趋。
传统疗法各有弊端
虽然信息泛滥,金融风暴事件频发,令人很难实时跟进事态的发展。但对比历史,可以说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背景相似的经济巨变已然发生。而投资者将在未来十年中疲于善后。
从之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经验来看,解决大型金融衰退的方法很简单:央行削减利率,最终股市恢复如初。这在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单日下跌了23%)以及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时都发挥了作用。然而在网络泡沫破裂后,该方法却未能力挽股市于狂澜,反而开启了房市的繁荣并且压低了信贷市场的风险定价。
放松货币的政策一度非常流行。它降低了公司以及购房者的借贷成本。而就投资者而言,尽管这减少了他们存款账户上的收益,但股票价格的回升通常能够补偿他们。
放松货币似乎毫无代价。上世纪六十及七十年代,当政策制定者们调低利率时,他们往往会引发通胀的压力。而九十年代时却并未如此。而这到底是归功于央行的聪明才智还是发源于中国以及印度的通缩压力仍是争论的焦点。
如今,仅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却远未足够。当局也不得不求助于量化宽松,即利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以保证筹资帮助银行清理有毒资产以及抑制债券收益。财政宽松也已经作出巨大努力。某些国家的预算赤字已激增至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
财政系列措施被证明比货币宽松政策更不受欢迎。起初,他们就被视为是对贪婪银行家的援救。而关注的焦点也从批评逐渐转移至对政府财政恶化以及未来税收,借贷成本与通胀增长的可能性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