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美国众议院不顾中方明确反对通过涉台决议案 中方提出严正交涉 -北京职工月均工资3726元被指虚高 收入差达百万 沪年均39502元 -铁道部否认西门子获京沪高铁7.5亿欧元订单 可能购700列动车组 -最高法发改革纲要 干预法院独立办案追责 -外交部:美方应切实行动避免南海事件重演 答问 美科考船赴南海 -中国将隆重迎接海外抗日将士遗骸归国 600多抗战英魂沉睡密林 -周小川连续发表署名文章 显降低储蓄率意图 全文 外媒:挑战美元 -美参院批准 骆家辉成美国史上首位华裔商务部长 奥巴马记者会 -铁道部:京沪卧铺动车组票价有望打折 传东星航空可能被东航收购 -贵州威宁县4.7级地震 致14万余人受灾 全国向汶川灾区捐款760亿
首页>>宏观经济
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3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新网3月26日电央行行长周小川23日在央行网站发表文章《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建议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立刻引起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文章全文如下。

关于储蓄和消费行为规律,至今经济学和统计上尚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随着金融危机不断蔓延,近期各界对危机原因的讨论升温,部分观点将东亚和产油国较高的储蓄率视为全球失衡和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储蓄的因素,分析造成东亚和产油国较高储蓄率及美国低储蓄率的原因,简要介绍了中国储蓄率的变动情况及调整思路,并提出调整储蓄率的可能选择。本文主要观点已在2009年2月10日马来西亚央行高级研讨会上做了探讨。

一、影响储蓄率的因素

本文所指的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目前,尚无充分可信的学术研究说明储蓄率高低与特定因素,如以人均GDP衡量的富裕程度、汇率、金融媒介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民族传统、人口结构、社会保障的优劣等相关。汇率与储蓄率在统计上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且统计检验不显著,似乎不能仅靠调整汇率来调整储蓄率。

分析决定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是各国政策选择时无法回避的,只有弄清导致高储蓄率的因素及权重,才能找到有效的调整工具。

二、东亚国家和产油国储蓄率高有多重原因

东亚国家储蓄率偏高有多重原因:一是民族传统。东亚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崇尚节俭、自律、提倡克制、中庸(低调)、反对奢华等传统。二是文化因素。可能需从大量教科书和文学作品中找出文化差异。与东亚相似,拉美国家并不富裕但储蓄率也并不高,因为居民拿到工资后很快就消费光了,其中就有文化因素。三是家庭结构。东亚家庭结构紧密,社会对家庭依赖程度高,家庭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大量社会责任。四是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阶段。从弗兰克×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考察,壮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增加,会使个人储蓄增加以备将来养老、医疗之需;从经济增长阶段考察,经济非同寻常的高速增长将使多数增加的收入转为储蓄,导致储蓄率高于正常比例。中国正好符合上述条件,储蓄率高不难理解。日美两国对比也可说明上述因素的作用。日美均属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缺陷,但日本储蓄率远高于美国,主要因为其在社会文化、家庭观念、人口结构等方面与其他东亚经济体十分相似。

社保体系不完善导致储蓄率高逻辑上正确,但并无太多实证支持,且该观点以理性人为假定,认为社保体系不健全时,人会通过增加储蓄预防未来医疗、养老等需求,但实际上不一定成立。

产油国高储蓄率也有客观成因。产油国禀赋特殊,地下埋藏的石油财富远超出正常消费需要,必然以储蓄方式积累下来。

经济学初级教科书从供需和价格开始,使人们容易联想是某一价格,如汇率和利率,在左右储蓄和消费选择。但事实上储蓄率高低还与多种因素有关,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名义汇率调整可以大幅改变储蓄率。民族传统、文化、家庭结构、人口、社会保障体制等都非短期内能够改变,即使政策有效也需长时间显效。

来源: 中国新闻网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周小川连续发表署名文章 显降低储蓄率意图 全文 外媒:挑战美元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全文)
周小川连续发表署名文章 显降低储蓄率意图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并不过热 但高储蓄率是问题
周小川称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意图明确(附讲话全文)
去年德国人均储蓄率升至10.9%
中国经济失衡根在储蓄率过高 对冲工具多为治标
图片新闻:
国务院:到2020年将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新能源汽车成2009年投资主题 自主品牌优势明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