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理念发生转变
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政策理念发生了哪些转变?
张军扩:主要有4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追求各地经济总量的平衡转向追求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平衡。二是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三是从注重依靠各自发展实现平衡转向同时依靠发展与扶持实现平衡。四是从注重做大分子转向同时注重减少分母。另外,在区域发展理念上,已从平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在区域指向上,从行政区向功能区转变,重点发展区域已从开发区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转变。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和考核上,从注重经济发展指标向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最近,我国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同样值得关注,例如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区域发展平衡的理念。
记者:这些政策和理念的变化,带来了区域发展的哪些新趋势?
张军扩:这些新趋势表现在区域增长重心向北偏西转移,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步伐逐渐加快等方面。在此背景下,虽然不同区域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但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并且各个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区域合作步伐逐步加快。
构建四类主体功能区
问:现行的区域政策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
张军扩:如今,一些地区的产业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超过了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了环境问题。人口流动和转移不畅,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在中国,各地的发展条件和实力不尽相同,公共服务差距大,单靠各地自身发展又难以消除之间差距。而区域差距若不能缩小则将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现行政策对于抑制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福利差距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与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现行政策在促进各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也显得不够有力。这就要求我们以理念、技术、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实现经济增长、节能降耗减排、社会和谐等目标。
问:下一步,我国区域政策调整会有哪些主要举措?
张军扩: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明确“四大板块”的各自重点,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此外,还要着重从两方面完善和加强。
一是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是为了保障各地居民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实现各地区生活条件的基本一致。今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应代替人均GDP的均衡。同时,要将“人均财力”的均衡化作为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标。
二是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我国正在构建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对于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发展的区域,应从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扩大投资向中西部倾斜
记者:最近国家出台4万亿元投资方案提振经济,对于中国区域经济而言有何意义?相比10年前拉动内需的政策有哪些不同?
张军扩:这笔资金对于中国中西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将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与10年前比较,此次措施力度更大,投资的产业结构更加全面。上次主要是在基础设施等方面。这次还包括了经济适用房、旧棚户区改造、农村农业、交通、生态、社会、教育、医疗、企业自主创新等领域。从区域角度来讲,这一次10项政策里有6项有明显的区域指向性——中西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较上一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范围更广。
经过近10年发展,上一轮的投资对西部地区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完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了若干具有活力和潜力的发展区域或块状经济,比如,内蒙古连续6年工业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呼包银地区等都是发展迅速的地区。
这一轮投资中,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将加大,除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传统的国家支持的领域外,还将更多关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以及通过支持农业及非农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记者潘笑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