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0日电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五大变化。
报告显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9.2%。农村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2002年增加1111元,增长44.9%,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年均实际增长6.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2006年相对于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约869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2%,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9元,比2002年增加995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年均实际增长8.0%,过去四年消费支出的年均实际增速比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1.8个百分点。
报告称,十六大以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1834元提高到2006年的2829元,增长了54.2%,年均递增11.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6.1%,年均实际增长8.0%。
不同地域比较看,十六大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不同地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2006年东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地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3806元、2560元、2192元和2781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54.0%、54.4%、52.3%和62.7%。
报告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变化。中共十六大以来,城乡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7.7%下降到2006年的35.8%,下降了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下降到2006年的43.0%,下降了3.2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所占比重稳步提高。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新亮点。
三是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支出分流。2006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2002年增长了47.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27.4%上升到2006年的28.1%。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6年的867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30.6%,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四是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增加较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对居住的条件、环境更加关注,追求环保、舒适的家居生活。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904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
五是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比重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2002年的1468元提高到2006年的2415元,增长了64.6%;现金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80.0%提高到2006年的85.4%,提高了5.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