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十四: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的要求,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9.2%。
城镇居民收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的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68.9%,比2002年降低了1.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比重为22.8%,比2002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经营、财产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经营净收入比重6.4%,财产性收入比重1.9%,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3和0.9个百分点。
在城镇居民各项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增长最快。2006年人均经营净收入为810元,比2002年增长了144.0%。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200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元,比2002年增长了139.2%。工资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增长幅度较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8767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由2002年的5565元增长到2006年的8535元,增加了2970元。2006年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899元,比2002年增长了44.7%。
农村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2002年增加1111元,增长44.9%,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年均实际增长6.2%。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相对于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约869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2%,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6%。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9元,比2002年增加995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年均实际增长8.0%,过去四年消费支出的年均实际增速比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1.8个百分点。
十六大以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1834元提高到2006年的2829元,增长了54.2%,年均递增11.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6.1%,年均实际增长8.0%。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八个方面中,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支出水平分别达到1217元、168元、469元和127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43.5%、60.0%、56.2%和57.5%;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几个方面的消费水平分别达到289元、305元、192元和63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1.2倍、45.1%、84.2%和9.4%。
按农户收入5等分分组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分析,十六大以来不同组农户消费水平均有提高,其中的中、低收入组农户生活消费增长更快,高、低收入组农户生活消费差距有所缩小。2002年,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6元,到2006年提高到1625元,增长61.4%。期间,中等收入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645元提高到2568元,增长56.1%;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3500元提高到5277元,增长50.8%。若以低收入组为1比较,2002年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消费比为3.48:1,到2006年消费比缩小为3.25:1(详见表1)。
表1 按农户收入5等分分组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比较
单位:元/人
|
低收入户
|
次低收入户
|
中等收入户
|
次高收入户
|
高收入户
|
2002年
|
1006.35
|
1310.33
|
1645.04
|
2086.61
|
3500.08
|
2006年
|
1624.73
|
2039.13
|
2567.92
|
3230.35
|
5276.75
|
不同地域比较看,十六大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不同地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2006年东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地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3806元、2560元、2192元和2781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54.0%、54.4%、52.3%和62.7%。
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变化
十六大以来,城乡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7.7%下降到2006年的35.8%,下降了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下降到2006年的43.0%,下降了3.2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所占比重稳步提高。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新亮点。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607元,比2002年增长了127.3%;人均通信支出540元,比2002年增长了50.4%。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203元,比2002年增长了33.4%。而医疗服务支出由2002年的122元增加到2006年的192元,增长了57.4%。
2006年,农村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三项消费的支出比重分别为10.2%、10.8%和6.8%。三项支出比重合计比200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讯支出比重提高最快。2006年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的支出水平比2002年高1.2倍,支出比重比2002年提高3.2个百分点(详见表2)。
表2 2002―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变化(%)
|
生活
消费
|
1.食品
|
2.衣着
|
3.居住
|
4.设备用品
|
5.交通通讯
|
6.文教娱乐
|
7.医疗保健
|
8.其他
|
2002
|
100.0
|
46.2
|
5.7
|
16.4
|
4.4
|
7.0
|
11.5
|
5.7
|
3.1
|
2003
|
100.0
|
45.6
|
5.7
|
15.9
|
4.2
|
8.4
|
12.1
|
6.0
|
2.2
|
2004
|
100.0
|
47.2
|
5.5
|
14.8
|
4.1
|
8.8
|
11.3
|
6.0
|
2.2
|
2005
|
100.0
|
45.5
|
5.8
|
14.5
|
4.4
|
9.6
|
11.6
|
6.6
|
2.1
|
2006
|
100.0
|
43.0
|
5.9
|
16.6
|
4.5
|
10.2
|
10.8
|
6.8
|
2.2
|
三是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支出分流。2006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2002年增长了47.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27.4%上升到2006年的28.1%。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6年的867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30.6%,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四是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增加较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对居住的条件、环境更加关注,追求环保、舒适的家居生活。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904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
五是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比重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2002年的1468元提高到2006年的2415元,增长了64.6%;现金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80.0%提高到2006年的85.4%,提高了5.4个百分点。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十六大以来,随着消费品市场的日益繁荣和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选择性增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高品质食品消费增加,膳食营养改善
十六大以来,居民食品消费的基本特征是:消费水平提高,在家饮食支出比重下降,在外饮食支出比重提高;消费质量改善,肉、蛋、奶、水产品等消费量增多,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来看,粮食人均消费量由2002年的78.4千克降至2006年的75.9千克,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8.4%下降到7.9%。在外用餐支出大幅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691元,比2002年增长了67.3%,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8.2%上升到22.2%。
2006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水平达到1217元,比2002年增长了43.5%。与2002年比较,农村居民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消费量有所下降,但肉、蛋、奶、水产品等具有较高质量的消费数量增加。四年间,人均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消费量分别减少了31公斤、10公斤、1公斤和0.6公斤。与此同时,人均消费肉禽及其制品增加了3.7公斤,增长了19.9%;蛋类及蛋制品增加了0.3公斤,增长了7.4%;奶和奶制品增加了2公斤,增长了1.6倍;水产品增加了0.7公斤,增长了15.1%。从膳食结构看,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食品消费的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全面的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由2002年的90元提高到2006年的164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0.6%提高到13.5%。
(二)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
2003―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多,家用汽车、空调、电脑、移动电话等每百户拥有量不断增加。2006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3辆,比2002年增加了3.4倍;每百户拥有空调87.8台,比2002年增加了0.6倍;每百户拥有电脑47.2台,增加了1.1倍;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52.9部,比2002年增加了1.3倍。
2006年农村居民当年新购主要家电产品中,平均每百户新购电冰箱2.4台,增长2倍,支出额增长2.1倍;空调机0.9台,增长1.6倍,支出额增长1.1倍;抽油烟机0.3台,增长62.1%,支出额增长1.3倍;热水器1.4台,增长1.3倍,支出额增长2.1倍;微波炉0.6台,增长2.1倍,支出额增长1.9倍。当年新购主要文教娱乐用品中,平均每百户新购彩色电视机5.4台,增长32.4%,支出额增长18.2%;照相机0.2架,增长39.3%,支出额增长4倍;电脑0.6台,增长2.3倍,支出额增长2.1倍。
(三)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了3平方米,增长了15.8%。购房建房支出972元,比2002年增长了81.3%。自有住房拥有率2006年为87%,比2002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与2002年比较,2006年农村居民居住质量的综合指数达到39.5%,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30.7平方米,增长15.5%。从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来看,一是住房卫生条件改善,住房有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占14.7%,比2002年增长75.1%,无厕所的农户占8.8%,减少26.4%。二是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增加,使用清洁燃料液化气和电的农户占14.0%,比2002年增长51.4%。三是饮用水更加卫生,饮用自来水的农户占38.8%,比2002年增长26.9%,而饮用浅井水、江河湖泊塘等非卫生水的农户减少13.5%。四是住房外部环境改善,2006年32.4%的农户住宅外有水泥或柏油状路面,25.8%的农户住宅外有石头或石板等硬质路面。
(四)购买成衣增加,衣着成衣化趋势明显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902元,比2002年增长了52.6%。衣着消费成衣化倾向逐年增强,2006年服装支出647元,比2002年增长了55.5%。
2006年农村居民衣着消费168元,其中用于购买成衣的支出人均113元,比2002年增长85.0%,占衣着消费支出的67.1%,比2002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购买成衣人均2.3件,比2002年增长65.4%。
|